完善体育设施保障多层次居民健身需求
“只要一双运动鞋,就能欢快地跑起来”,2月15日晚,在市体育中心体育场结束夜跑后,24岁的刘思棋边休整边对记者说。刘思棋家住隆康路,当晚他成为体育场内参加跑步的280多人中的一员。“有时间就参加夜跑,而且到体育场跑步是免费的,环境也更为专业”,对于像刘思棋这样的年轻人而言,夜跑不仅是一种健身运动,也是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据了解,我市夜跑群体正在逐步壮大,目前规模已近万人。
他们都在哪儿跑步?在江风拂面、万达霓虹的滨江步道,15公里跑步胜地运河公园,登顶可俯瞰宜昌的磨基山森林公园,还有植被丰富的河心公园、东山公园、儿童公园……晨晚跑步健身的市民随处可见。而近年来,通过改造已有健身设施场地、新增规划投入建设,宜昌健身群众不仅有了新去处,同时健身的个性化需求也不断得到满足。
改造后的滨江公园现在不再单单是中老年人打拳、打门球、跳广场舞的好去处,公园的健身步道也正渐渐成为不同年龄层跑者的胜地;而绵延数十里的运河公园健身步道则成为群众散步、健走、慢跑的必经之径,河岸花树相间,流水淙淙,一到春季,美不胜收;东辰体育公园则于去年10月开放了华中地区最大的足球基地。
记者从市体育局了解到,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常年开放率为100%,而全市群众性健身站点和队伍总数达2500多个,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目前全市拥有体育健身场馆6299个,从基础设施上保障了多层次群众健身需求。
打造15分钟健身圈激活居民健身热情
“在选择建设全民健身场馆和投入设施的过程中,如何产生最大社会效益也是市体育部门的首要考量。”记者从市体育局了解到,目前,宜昌现有市本级体育场、体育馆、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各1个,新建的市奥体中心体育馆不久也将交付使用。近5年来,各县市新建、改造升级了主要大型公共健身场馆,除点军区外,12个县市区本级均建有1个多功能综合性的全民健身中心,全市共有“四个一”工程(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多功能体育馆、一个游泳馆或游泳池、一个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总数达30个;“十二五”期间,通过体彩公益金投入,新增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行政村、社区、乡镇、街道体育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9%、100%、95%、100%,15分钟健身圈已经建成。
城区所有学校体育设施明年全面开放
“下楼就能跑步、打球”,2013年搬进伍家岗区中南路某新建小区的王女士有健身习惯,她对于自家楼下新设的两块羽毛球场地赞不绝口,“回家没事就可以挥挥拍子,挺好的。”
实际上,市政府去年7月正式出台《关于加强城区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制定出台了《宜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在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 空置 场 所等建设全民健身设施。
《意见》和《计划》提出,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三年内城区所有学校体育场馆全部向社区群众开放。目前,我市共有30所城区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到2018年将实现城区所有学校体育设施开放。
未来几年,我市将重点建设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绿道等场地设施。打造一批全民健身户外基(营)地,逐步实现“公园体育化”。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可以在自家门口“伸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