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时刚 通讯员孔德莹 向熙明 黄星
长阳29岁的陈女士流产两次后好不容易再次怀孕,又差点流产,幸亏医生想办法让宝宝健康降生,但早产的宝宝仍住了2个月才出院。本报上月报道陈女士保胎遭遇后,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共鸣。不少人感慨现如今准妈妈们似乎越来越“娇贵”,生个孩子可真心不易,事实真的如此吗?近段时间,记者对城区各大医院妇产科进行了调查走访。
现象
“一孕就请假”成不少准妈妈常态
说起自己的保胎经历,西陵区28岁的周女士可谓刻骨铭心。由于母体免疫机能失调,导致母体免疫机能将宫内胎儿当成外来侵略者排斥,从而导致周女士陷入了“怀孕—流产—再怀孕—再流产”的“怪圈”。直到折腾了四年第五次怀孕才通过保胎顺利诞下6斤多重的女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保住孩子,许多准妈妈怀孕后就马上请长假,加入保胎“大军”,有的甚至直接辞职。
32岁的刘女士就是其中之一。一直忙于打拼事业的她前年怀上了宝宝,没想到不到3个月就流产了。去年初再孕,2个月时有些不适,便赶忙请假保胎。刘女士告诉记者,单位很多女同事都有类似经历,有两个人甚至怀孕后直接辞职在家保胎。
无独有偶,28岁的赵女士也是“保胎大军”中的一员。在市妇幼保健院,怀孕4个月的赵女士正焦急的等待做产检。赵女士告诉记者,一次胚胎停育的经历让她和丈夫非常敏感,小心翼翼生怕再遭不测,“我身边还有几个朋友也是一样,总感觉需要保胎的孕妈越来越多。”
现状
35岁以上孕妈是保胎主力军
真如不少孕妈感受的那样,保胎的女性增多了?
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朱峻峰、市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杨欣慰、宜昌长航医院妇产科主任成丽蓉告诉记者,虽没有精确统计,但近几年她们都明显感觉到早孕流产发生率在增高。而市一医院产科主任陈爱华也表示,需要早期保胎的人有所增多,约占了病房床位的两成。
为何过去条件差生孩子却容易些,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反而生孩子越来越难了呢?专家们分析,和过去相比,现在生育年龄推迟、工作压力大、过早性生活、多次人流、环境污染、孕期感染用药等,均导致精子、卵子、子宫环境面临多重挑战,增加了不孕不育与流产的风险。
陈爱华主任表示:现在许多孕妇虽然是初产却不是初孕,由于工作、学业以及避孕等原因进行过流产,而流产次数越多对子宫内膜的损害越大,最终影响孕育质量。“保胎的孕妇中一半多曾经流过产。”
相对来说,目前35岁以上孕妈是保胎的主要人群。而教师、医生、记者、白领、化工厂棉纺厂女工等职业人群,是住院保胎的主力军。
建言
女人别错过最佳生育期
那究竟该如何让自己顺利孕育健康宝宝?城区各大医院妇产科专家们均建议,应在生育最佳期内完成生育子女大事,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在23~30岁之间,男性为25~35岁;一旦决定要孩子,夫妻俩应该做一次全面的孕前检查。如优生项目、妇科检查、子宫有无炎症、精液检测等,并根据孕前检查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或孕前准备,调整自己的身体到最佳状态。男方在孕前戒烟、戒酒,注重健康饮食和运动。准妈妈们应在怀孕前三个月开始服用叶酸以降低胎儿脑神经管畸形发生风险。
高龄怀孕易导致流产、难产,超过35岁想生二孩的夫妇应尽早去医院做孕前生育评估。既往有不明原因流产史的,除了基础检查外,建议检查内分泌如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以及免疫功能检查;有多次不明原因流产史的,建议检查封闭抗体、染色体等。饮食方面要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当季食品,同时注意休息,保持愉快的心情。此外,重视孕期保健检查,科学生育。一旦发生自然流产,也不要沮丧,因为这不一定就是坏事,胚胎本身也适应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
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朱峻峰说,孕妇出现先兆流产症状(阴道出血、腹痛、腰酸有下坠感)时,应先及时就诊,请专科医生判断胚胎的发育情况,再决定是否要保胎。一般对于曾有反复胚胎停育、流产史的患者,或孕前已知有黄体功能不良者,以及长期不孕、受孕困难者,一旦确定为宫内妊娠会建议保胎治疗。但如果是胚胎停育、宫外孕等异常妊娠,则不建议保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