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揭兴伟、通讯员方素珍)记者从3月10日召开的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我市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力促农业提质增效。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围绕“高品质、省力化”目标,突出柑橘、茶叶、蔬菜、水产等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继续实施柑橘“七园三改六推”工程,逐步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多熟期品种,适当扩大特早熟和晚熟品种比例。科学规划并制定出台茶叶品种布局指导意见,力争2017年无性系良种率达到50%。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巩固城郊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种蔬菜、精细蔬菜及适宜发展的水生蔬菜等新品种,本地稀有品种,食用菌、魔芋等高效益品种。加快转变水产养殖方式,调优区域布局,减少养殖密度,坚决压减高投入高污染的水产养殖规模,推广稻渔共作模式,推进湖库区渔民上岸发展,做好中以合作工厂化养鱼项目落地投产的相关服务工作。
健全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扎实做好粮油“五统一”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继续开展以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为核心的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在全市打造一批质量安全可靠、经济效益明显、产业带动力强、社会公信力高的样板基地。突出抓好柑橘园、茶园、蔬菜园“配套设施化、生产轻简化、水肥一体化、防控绿色化、产品品牌化、管理现代化”。对以前年度创建的标准化示范基地进行全面复查,扶持壮大一批,摘牌淘汰一批,确保创建质量。大力支持协会、企业、合作社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支持创建原产地保护和出口示范基地。
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擦亮宜昌农产品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配齐配强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加大对规模化基地和自产自销集中区域的抽检监测频次和力度,全面建立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产品生产诚信档案和红黑榜发布制度。全面推进农药经营处方制,试点推行电子处方制度,力争农资门店实施农药经营处方制比例达到100%。强化产地准出监管,确保每一批出场的食用农产品都能携带产地准出凭证随货同行,实现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全覆盖。强化运输环节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运输“节点监管法”,建立食用农产品运输车辆登记备案和承诺制度,落实市场查验制度和“运输登记承诺卡”绿色通道制度。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柑橘、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大力推广互联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强化土壤酸化治理科技创新,组织实施高山蔬菜基地土壤酸化治理试验示范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积极推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集中处理试点。积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展猪-沼-果、猪-沼-茶等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