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因水而生,得水而美,缘水而盛。
城市水体污染,不仅关乎城市生态环境,也与市民的健康息息相关。
2015年,宜昌市启动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计划2017年基本消除城区黑臭水体。
第一季度已经结束,治理进度如何?记者进行了探访。

11条臭水沟待整治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4月17日上午,记者徜徉于运河公园里的滨水步道,感受绿树、廊桥相映成趣的都市田园风光。
您可还记得,这里曾经是污水横流、路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
“以前河水散发恶臭,两岸坟茔林立,大家都觉得这里风水不好。”家住港窑路的市民张先生说,现在路平了、景美了,只要天气好,周围居民都聚到这里休闲娱乐。
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将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列为1号议案,经过整治和建设,一座山环水绕的城市公园向市民展现了新面貌。
沿运河西陵二路段下行,城市流水河道、市民休闲绿道、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和市民休闲乐园、景观生态植物园组成的“三道二园”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以前这一带沿线垃圾成堆、杂草丛生、坟茔遍地,荒凉破败。”运河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景观建设、截污清淤、环境整治等措施多管齐下,带动运河水质好转,尤其是上游,水质一度由三类上升到二类。
然而好景不长,经过一段时间运行,部分河道又因生活污水排放,导致黑臭卷土重来。尤其是三岔河至万寿桥段,在特定时间内出现水质下降、水体发黑、臭味四溢等现象。
“这已经影响到周围小区和晨练居民的空气质量。”周边市民认为,老人、儿童及常住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因此受到威胁。
城区的黑臭水体并非运河一处。据市住建委摸底排查,我市城区共有11条黑臭水体,总长186.7公里。其中,运河、牌坊河(周家嘴水库—合益路段)、柏临河、紫阳河、卷桥河的黑臭级别为“轻度”,沙河、云池河、牌坊河(合益路—柏临河段)、黄柏河、罗家小河、鄢家河、联棚河的黑臭级别均为“重度”。
“洗白”任务依然艰巨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控制写入国家治水方略。随后我市制定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启动了城区黑臭水体整治。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沿岸垃圾清理、河面清漂等工作已基本完成;违规种植清除、违建拆除、养殖场关闭等工作已经启动;配套管网建设、河道整治等工程今年上半年也相继开工。
按照规定,今年要基本消除城区黑臭水体。但市住建委(治水办)有关负责人坦言,任务比较艰巨。
部分水体黑臭是多年历史问题累积而成,河道淤积严重。“不清淤,还是黑臭。”该负责人说,虽然我市已经完成河道清淤9700米,但沙河、牌坊河、柏临河等河道淤积依然严重。
除了历史原因,沿河企业超标排放、养殖场污水直排、生活污水直排、垃圾丢弃等“外源型”污染也屡禁不止。
例如柏临河,沿河企业(单位)涉嫌超标排放、多家养殖场污水直排,影响了治理进度;牌坊河因雨水管道排放污水并进入河道,导致整治工作进展缓慢;运河(魏家咀电站至长江入口段)途经人口密集的生活区,沿岸出现垃圾丢弃,造成河面垃圾漂浮、面源污染等。
老旧的截污管道、堵塞的排污口,也如同摆设,难以发挥作用。
宜昌高新区范围污水均通过三岔河截污管排至运河截污管,但三岔河截污闸堵塞严重、封堵不严,导致下游出现水体黑臭。“运河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就是排污管网不给力。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市黑臭水体领导小组的督办要求落实整改事项。”高新区建管办有关负责人说。
还有沙河,计划新建12个排污口和6公里配套污水管网,目前仅实施了4个排污口整治,其他排污口改造尚未开工;云池河的污水管网项目虽已完工,但未接入使用……
标本兼治“铲除”黑臭
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市委市政府下达的重要任务,更是市民群众的迫切希望。
今年1月,湖北省第一个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沙河综合开发PPP项目合同正式签署,中交集团及其核心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成为社会资本方。项目总投资19.58亿元,计划在4.5平方公里的片区范围内,实施河道整治、截污工程、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道路桥梁、生态景观和电力迁改六大工程及片区综合开发。
“这是我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难度最大、环境工程投资最大、旧城更新规模最大、综合治理决心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之一。”市住建委项目科负责人说。
除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理,我市还将综合应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引入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理念,按照“一河一策”确定的整治方案,明确了责任人、整改方案和完成期限等。
“运河的治理过程中,我们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建立了一个可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和低成本维护的公园管理模式,整治效果明显。”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计划达到13平方公里,重点开展河湖水系、绿地系统等五类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沙河综合整治及片区开发、柏临河湿地公园、卷桥河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
同时,我市还将引导各区政府发挥责任主体作用,重点推进技术标准、面源治理、截污纳垢、环境监测、长效管理等方面工作,并通过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争取多方支持、监督,形成强大合力和全方位治理格局,确保年底验收时达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章建筑和违规种植、无非法排污口和污水违规排放的“四无”要求。(记者杨婧 见习记者邓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