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围绕便民利民实施畅通工程观察之二
把宜昌新区建设与实施畅通工程结合起来,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让“大动脉”畅通无阻的同时,如何让“毛细血管”更加发达,形成内畅、外联、互通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记者获悉,2017年宜昌新区建设道路桥梁项目38个,总投资超过138亿元,今年完成投资39亿元,三分之二的道路为疏通微循环的重要内容,它们遍及城区各区,并将在重点路段、重点片区发挥关键作用,提高出行效率。
改造:“心脏搭桥”缓解梗阻难题
为有效缓解西陵区交通拥堵现象,目前,我市投入大量资金,对西陵二路、BRT夜明珠路段等进行综合改造,提高“主动脉”的通行能力。
然而,要使城市畅通,仅有骨干道路的畅还远远不够,如何在老城区对现有的部分道路实施“小手术”,解决“大难题”?
在对路网构成系统分析后,相关部门启动了关键路段的改造工作,正在实施的渭河路、东体路铁路桥和城东大道延伸段改造就是组成部分。
“一种改造思路就是‘延伸’,让道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市城投公司总工办主任王睿说。
由于西陵二路快速路、BRT夜明珠路段仍在施工,连通夷陵区与西陵区的通道减少,城东大道、发展大道成为两大片区交通流量仅有的选择。
因此,城东大道延伸段改造迫在眉睫。“这条路我们改造了0.6公里,新建了0.7公里,红线宽36米,6月就能完工。”王睿表示。
“还有一种改造思路就是‘搭桥’,让道路实现有效循环。”王睿说。
总投资800万元的东体路铁路桥就是“搭桥”的范例,在规划图上,这项工程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连通肖家岗路和体育场路的重要渠道,于今年底完工。
同样具有激活片区交通意义的,还有改造中的渭河路,这条长0.6公里的道路,连接渭河三路和金鸡路,并将于今年底贯通,将有力疏通片区交通循环,促进片区发展。
激活:“毛细血管”增加疏散机会
近年来,随着宜昌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城东大道这条大动脉交通流量逐步增大,部分路段拥堵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港窑路与城东大道交会处,是城区车流量人流量最大的路口之一,也是城区主要“堵点”之一,成为交通管理瓶颈。
为重塑城区交通格局,2015年底,我市新建峡州大道等一批快速路,成为与城东大道平行的大动脉。同时,今年将推进中南路建成通车并与峡州大道贯通。
要让交通流较大的片区畅通,除了动脉相连,还要“毛细血管”发达。
“由于金东山大市场位于该片区,加上片区居住人口较多,交通需求大,我们正推进片区支线与中南路连通,让车流有更多疏散机会。”市城投公司项目一部经理胡春说。
规划图上,这些支线道路包括合东路、金龙路、竹涛路、城东一路等,长度均不超过2公里,却是疏通微循环的关键。
“这些道路全部今年内建成通车。”市城投公司副总经理李江涛表示,通过支线连干线、干线连快速路,形成大动脉与微循环的有机衔接,从而给予车流更多选择,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整个片区交通拥堵。
新建:“窄路密网”服务公共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是提升城市承载力的重要内容,今年,宜昌新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5个,很多都将在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要让这些项目更好发挥效益,离不开便捷交通,当前配套道路进展如何?
驱车行驶在点军区点军大道,正在加快推进的市一中新校区、市委党校新校区等公共服务项目被点军大道“串联”起来,它们中的多数将在下半年投入使用。
作为宜昌大动脉的点军大道一期已建成两年,可实现片区间的快速互通,但服务这些公共项目的支线道路是否发达,直接影响着这些项目作用的发挥。
这其中,因市委党校新校区、市一中新校区距离点军大道较远,长约1.8公里的一中路及一中北路和2.1公里长的牌坊坡路,成为连通两大项目的关键。
“两条道路都将于今年6月底建成通车。”市城投公司项目二部副经理卢小刚说。
与点军片区相对应的,是正在加快建设的宜昌新区东站片区。经过4年建设,已建成的柏临河湿地公园、规划展览馆、求索众创中心等公建和园林景观项目,在成网成片的东站片区路网疏引下,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园休憩。
然而,进入东站片区的道路目前主要为同强路、东站路、柏临河路,不仅相距较远,且都是纵向道路,与老城区互连互通,横向通道依然偏少。
“正在建设的东山大道延伸段,将直接连通桔城路和柏临河路。”胡春说,这条3.8的道路,今年底将形成路基。
在这些局部道路的贯通下,各个片区交通也将“活”起来,推动这座城市出行更加畅通便捷。
(记者 雷鹏程 通讯员 欧阳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