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Victor Dobrea, 65岁,来船厂工作3年了,时间最长,船上很多协调的事情都由他负责,他去年还获得了由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编钟奖”(“编钟奖”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于1994年设立,用以奖励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
春末的天气已经开始跟“热”字沾亲带故,停在长江里的“TOMMY NORTON”号耙吸式挖泥船白色的船体也被太阳照得反光,一群穿蓝色制服、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正在紧张地进行“TOMMY NORTON”号的后期调试,其中有几张“洋面孔”格外引人注目。
他们就是宜昌达门船厂的外籍员工,主要负责对“TOMMY NORTON”号做后期调试以及装潢技术工作支持,其中年龄最小的Mr.Kristian Baas才29岁,而Mr.Victor Dobrea这位公司重组经理已经65岁了。
作为达门船厂的外籍技术支持人员,他们的“打工”经历可不一般。
一大早,他们就跟其他达门船厂的员工一起下船。“TOMMY NORTON”号耙吸式挖泥船在今年3月30日才正式下水,后期调试工作既紧张又重要,Kristian Baas和他的“洋同事们”拿着相机和工具,开始了一天的调试工作。
调试工作要求细致,也略显枯燥,他们工作起来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需要调试的部位拍摄照片,对比数据。船上机器零件众多,有的地方工作空间狭小,他们高大的身材只能趴下来,爬进去。
工作中他们注重和其他同事的配合协作。船舱里机器运作的声音夹杂着他们交流谈话的声音,氛围显得不那么沉闷了。周围的其他中国同事也能用流利的英语和他们交流,偶尔从他们嘴里冒出一两句汉式英语,把其他同事逗得哈哈直乐。显然,船舱里闷热的温度并不影响他们享受工作的乐趣。
宜昌达门船厂为了照顾外籍员工的工作习惯,把岸上的集装箱改造成了休息室,摆几把椅子,可以休息一下,喝杯咖啡。
Mr.Jan Hendrik Arie Kalis,是一名装潢技术支持协调员,去年10月来宜昌达门船厂工作。他和船厂门口的冷饮摊点老板已经成了熟人,Jan简单的比画几下就买到了自己想要的饮料,然后心满意足地和自己的同事走到旁边的小餐馆一起去吃午饭。餐馆老板炒了几个家常菜,用餐时他们使用起筷子来有模有样,滑溜溜的粉条也能被他们利落地夹起来送进嘴里,吃中餐的架势一点不输旁边那桌本地人,俨然他们已经适应了小岛上的生活。
这些来达门船厂工作的外籍技术人员不仅享受在宜昌达门船厂的工作状态,更享受他们在中国的生活。Jan在工作之余热爱摄影,除了拍风光,还偶尔拍摄他们在达门船厂的工作,“TOMMY NORTON”号下水仪式当天,他还用无人机拍摄制作了一段视频。
这群外籍员工在达门船厂创造了许多辉煌成绩。Mr. Victor Dobrea是船舶建造领域的罗马尼亚籍专家,现任宜昌达门船舶有限公司重组经理。他自2015年受荷兰达门造船集团委派来湖北工作以来,带领着公司进行结构重组和生产流程重建,严控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引入荷兰达门造船集团的标准工时统计和分析方法,减员提效。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在荷兰达门造船集团JH143风险控制检验评级复审时获得C+级别评价,达到了一般主力船厂优秀等级,为公司在今后获得更多订单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他本人也在2016年9月获得了湖北省“编钟奖”的荣誉。
目前他们正在调试的“TOMMY NORTON”号耙吸式挖泥船是宜昌达门船舶公司承接并建造的一艘挖泥船。在这之前,宜昌造船企业产品局限于建造散货船。
他们来自荷兰、罗马尼亚以及其他国家,他们汇集在中国、汇集在宜昌,以劳动者的汗水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宜昌的未来。
(记者李风 通讯员郑文忻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