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强国之本、发展之源,是实现宜昌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转型跨越、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过程中,政协再一次充分发挥科学决策的智库作用。
从今年3月开始,由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各专委会、相关部门、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组成的5个调研组,围绕“构筑区域人才高地 推动宜昌创新发展”专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2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20余篇13万字,收集政协委员网上平台建言100余条。
问题导向
留美博士后、市一医院院长助理、神经内科主任查运红是宜昌市“海外归国博士优秀人才”“市直卫生计生系统高层次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宜昌市市管专家”。头顶多项荣誉的她自2009年回归家乡以来,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主持的课题获得宜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对这位医学界难能可贵的人才,宜昌在政策上给予了充分的扶持,如支持其建设神经修复实验室,解决资金问题等。
但即便如此,查运红仍遇到一系列发展问题。
“实验室的团队组建、海外人才引进、薪酬待遇等问题,都亟需得到解决。但目前宜昌在这一块的政策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5月26日召开的市政协协商座谈会上,查运红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同样存在发展困扰的,还有我市创新创业人才、海归博士雷帮军。
雷帮军是国际上卓有声誉的电子信息学博士、欧盟框架计划的特邀顾问。2008年,雷帮军回宜创办千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获批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18项,形成了平安校园、智能交通等智能视频系统实战项目。
在提出意见时,雷帮军直言不讳地指出,作为初创企业,技术人员难求、合作机会有限、参与招商资质不够,都是阻碍发展的绊脚石。在破除体制机制难点上,宜昌暂时没有更好的解决思路。
市政协在调研中发现,对查运红、雷帮军这样的优秀人才,多年来我市通过战略布局、载体建设、工程引领,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成长、发展、创新环境。但面对新形势,对比外地人才工作,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问题。
如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管得宽”现象,人才服务条块化严重,重招商、轻引才现象普遍存在。工作机制上,人才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不活,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发挥不够,对本土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力度不够。又如在人才政策上,存在投入不足、政策直达性不畅、兑现不够等问题。
此外,人才创业创新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功能有待提升,创新创业、服务人才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都成为制约人才工作发展的困难与瓶颈。
他山之石
为进一步查找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短板和差距,研究完善人才工作,5月21日至22日,市政协主席宋文豹、副主席黄惠宁带队前往襄阳、荆门两地,对当地人才工作进行调研。
调研组在走访中注意到,襄阳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创办人才创新创业超市。超市聚集100多家双创载体、服务机构、金融机构,50多位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为创新创业人才、企业提供“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服务,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满足人才、企业的需求,解决人才、企业的痛点,全面提升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成功概率。
此外,襄阳在人才工程的实施和人才培训经费投入上,舍得“下本钱”“花力气”,早在2013年就将大学生住房生活补贴政策纳入人才预算,2016年兑现政策达9600万元。
在荆门彭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调研组了解到,这里曾是全市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挥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引领作用,让这里摇身变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9”中国农谷核心区。
同时,荆门还十分注重人才平台支撑建设,按照“一个县市区、一个创新创业园、一个众创空间、一个孵化器”的要求,因地制宜开展众创平台建设,全市建成人才创新创业平台26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5个。其平台建设经验做法曾在全省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上作经验交流。
两天的走访考察、交流学习,兄弟城市在人才工作上的先进做法和经验让调研组看到了差距,正视了不足,找到了灵感,更激发了斗志。热烈的讨论一直持续到返程途中,大家围绕政策供给、平台支撑、市场驱动等方面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激荡出了多个关于揽才用才、育才留才的好点子,好思路。
智库声音
5月26日,围绕“构筑区域人才高地、推动宜昌创新发展”的政协协商座谈会在城区召开。3个小时里,各位委员畅所欲言,为推动人才工作交出一份份凝聚智慧与心血的答卷。
在引才聚才上,创造有位有为的工作环境。委员曹源认为,要着力打造对接平台,开展“我选湖北、爱上宜昌”高校行活动和海外揽才行动,同时充分吸纳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引进政策,对专业性较强的高学历人员给予安家费并逐年提高,吸引有志青年扎根宜昌。委员张绍刚建议重点加强高精尖缺人才和大学生人才引进,制定重点人才(团队)接力扶持政策,通过集合部门政策资源等方式给予综合扶持,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叠加放大效应。
在用才育才上,健全创新高效的用人环境。市政协常委付高信建议,建立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科技人才使用新机制,充分保证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定、收入分配、人员聘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委员周宏斌认为,要对人才进行科学分类,制订更为科学、精准和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建立人才库,实行大数据管理。委员曾勇建议,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对宜昌市人才工程培养人选、省管以上专家后备人选和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人选,进行定期考核和跟踪培养,确保培养人选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在惜才留才上,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委员张绍刚提出,出台政策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宣传提升社会地位,采取股权、期权、利润分成等方式提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委员陈彦建议,要充分发挥利益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三板斧”作用,实施区域性产业人才培养工程,政府依据产业方向在大学学校设置对应专业,学校进行定向招生,毕业以后的学生在宜昌实行产业就业优先,营造“人人可成才、人人可成事”的浓厚氛围。
除了“线下”的热烈探讨,这次协商座谈会还创新开辟了网上协商渠道。在前期调研中,不少委员通过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提交了关于推动我市人才工作发展的意见建议,并首次以汇编形式收录进调研报告之中。
一条条破解人才“痛点”“难点”的意见建议,让与会者启发了思路,破解了症结。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汪伟直面问题,现场总结,围绕人才政策、工作机制、人才服务、人才提质等方面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人才工作新思路。
“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汪伟表示,市政府将充分吸纳政协智库成果,加强改进工作,推动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记者 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