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评论员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是城市品质的再次提升,是民生改善的幸福接力。做好这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认识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市民群众既是城市的主人,也是文明创建的主体。我们要像市委领导所希望的,真正把创建工作当作自己的家事一样,动真情、用真心、下真功、求真效,唯有勠力同心,方能众志成城。
共同的目标共同担当。有人也许会问:宜昌蝉联了“全国文明城市”,为什么又要力争“三连冠”?答案简单明了,这就是“全国文明城市”没有“终身制”!不仅如此,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对文明创建也赋予了新使命、新标准。宜昌今天的文明创建,承载着党中央实施长江大保护和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要求,承载着省委对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头作用的新期待,承载着市委推进“绿色、转型、跨越、小康”8字要求落实的新实践,也承载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是我们城市更高追求、更新境界、更优品质、更好未来的有效载体。“宜昌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文明创建,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但没有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也难以成功。比如城区完成浩大的建筑立面整治“美化工程”,就是市民群众克服不便、积极配合的结果。过去,我们创造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人人出力的成功“秘笈”;今天,要实现“三年冠”目标,同样需要广大市民群众共同担当、群策群力。
共同的愿望共同行动。伴随着文明创建,我们的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创建不会一劳永逸,市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改善的需求也从来没有停止。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街道整洁、爽心悦目,交通顺畅、出行便利,治安良好、风清气正, 社区和谐、人城共进……市民群众的期待与愿景,正是我们文明大接力、创建不停步的源动力。特别是还要清醒地看到,一些杂居小区、棚户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菜市场等薄弱地方的环境压力依然很大,部分市民群众的文明习惯养成还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城市的“面子”与“里子”、文明的“秀外”与“慧中”有机统一还需要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全国文明城市”喊不来,“三连冠”也等不来,创建的关键还在于真干、实干、苦干。全市上下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
共同的荣耀共同捍卫。冲刺“三连冠”需要猛劲和狠劲,也需要恒心和毅力,更需要责任和信心。当前,部分干部群众产生了自我满足思想和疲劳厌战情绪,总觉得“牌子到了手,创建到了头”。毫无疑问,“全国文明城市”这一金字招牌,饱含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更承载着全市人民的追求、向往和希望。荣誉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全力维护;实现“三连冠”,任务更艰巨,必须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当前创建形势严峻、工作任务紧迫,越是困难越要下狠劲,越是薄弱环节越要下大气力。对各级各部门来讲,创建工作宁可多做、不可少做,宁可有重叠、不可留缝隙,宁可主动尽职揽责、不可扯皮诿责。对广大市民群众而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停滥放、不乱写滥画、不穿马路、不翻栏杆、不闯红灯、不说脏话……通过这些小事,把自己当作城市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一个“品牌”,时时处处维护宜昌形象,彰显整个城市的文明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