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网讯(全媒体记者刘曙松、唐宜贵 通讯员龚艳菊)7月1日,宜昌市伍家岗区共同村1885名村民股东在五一剧场分红,500万元现金现场分配给村民,村民开心的迎来“共建共享”的甜蜜。自2007年开始,共同村因宜万铁路建设开始了征迁。后来,三峡物流园、宜昌生物产业园、伍家工业园等接踵而来,共同村拆去了大半江山。村民搬进了村里的安置小区。
轰轰烈烈的拆迁之后,不少失地农民开始盯着土地补偿费和村级留用地。
而此时,伍家岗区、乡、村三级领导班子考虑的却是如何采取“征留同步”的方式,利用部分土地补偿资金,将“留地发展”作为保障被征地农民长久生活的有效途径。
根据宜昌市政府出台的村级留用地政策,共同村的村级发展留用地争取到108亩。
以共同村党委第一书记蔡琼为首的村“两委”捧出发展蓝图对村民进行引导:用活土地补偿金、村级发展用地,自主建设企业园,既引进客商落户,又收取厂房租金,还带动村民就业,总比一锤子分光吃净管得长远。
2015年底,由共同村自主投资2亿元建成的全市首个村级园区——宜昌高新区共同科技企业创业园正式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达13.9万平方米。
标准厂房、公共绿地、写字楼……高颜值加全配套,吸引了包括世纪联合创新、湖北创全电气等高科技企业在内的38只“金凤凰”入驻。同时,园区也将共同村托进了“千万俱乐部”。
2016年,村集体收入中仅厂房租金就达800万元,今年保守预计在1200万元。
房子分了几套,这里的村民生活已无忧,共同村的村民都享受着多种乡村福利套餐。
但优越的福利制度也有不足:如存在权责不对等,分配不公平的情况。福利制度的分配方式与村里经营效益脱钩,只增不减的支出影响村级经济的再发展。此外,村民逐步要求对集体资产产权分享长久化和定量化。因此,对村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革势在必行。
经过前期调研、讨论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2016年10月,以共同村为试点的股改工作在伍家乡全面铺开。


本着“大小事务都公开、一切群众说了算”的原则,一份《共同社区(村)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炉。股改方案中科学设置了集体股和个人股两大类。集体股占51%,用于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公益事业支出,确保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个人股占47%,确保发展红利村民共享,长期受益。另2%为精准扶贫股,用于贫困户的精准帮扶,确保股改受益不落一人。
搞了股改,资产变股权、村民当股东,集体资产的权属就不再是模糊的、虚的,持股人和股份合作社‘绑’在一条船上,都得同心同向来划船。
按照“制定方案、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和机构建立”五步走的工作程序,历经10个月的精密部署,终于迎来了配股分红的日子。
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以共治推动共享,将是股改带来的附加效应。
对拖欠村集体债务、对村集体资产造成损失、违反社会风俗以及有其他违法乱纪行为的股民在年底分红时予以体现。通过股改逐步转变村民的道德理念,不断提升文明意识,使乡村的公序良俗、道德伦理进一步固化,使村规民约内容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促进村风民风向善向美。
从清产核资到配股分红,共同股改历时10个月,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其中,在最复杂、最容易引发矛盾的成员界定阶段,一个月就开了28次会议,并经过3轮公示,直至最终确定1885名股东,无一人再提出异议。
“共同村务建设群”如今已有300多人,规模还在扩大中。除村两委班子成员外,都是普通村民。
股改东风已经吹向其他村。
在宜昌新区建设的带动下,伍家乡16个村抢抓机遇谋项目,基本实现村村有项目,以项目促发展。2016年,村级经常性收入达到6223万元,村平389万元。新建、续建的26个村级项目也将在三年内发挥效益,村平收入可突破1000万元。正因有资可股、有利可分,共和、共强、旭光等7个村也将在今年相继进行股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