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杜云聪 本报昨日《暑假过半,孩子假期花去四五万》报道引起宜昌诸多家长共鸣。无独有偶,最近一篇《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网文火爆朋友圈。家住伍家岗东郡小区的方先生深有同感:“儿子补课加游玩花费一万多,有些受不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如今,学科培训+各式旅游俨然成为宜昌学生暑期标配,有些经济状况稍好些的家庭甚至还会选择数万元的海外游学。暑期为伢儿大手笔开支,是孩子真的有这个需求还是家长对教育的一种焦虑?记者就此展开调查采访。
记者调查
宜昌伢暑假总体较“节俭”
《月薪3万,竟然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一文中,一位来自广东、自称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她给女儿暑假的教育投资算了一笔账:暑期一个月的花销包括到美国游学、请保姆、上各类兴趣班等达到35000元,其中占大头的美国游学一项,只有10天就要花费20000元。
8月6日上午11点,记者通过“三峡晚报天天向上”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问卷调查》,截止当日下午3点共收到255份有效数据。记者随即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数据显示,宜昌孩子们的暑假大部分花费在1000元到5000元,占比41.82%。其次是花费在一万元左右,占比34.55%。而花费在1000元以下的占比 16.36%,花费在15000元以上的占比7.27%,不到一成。
记者对抽样学生的学龄段、家庭收入结构进行了统计,呈现出这样一个状况:暑期主流消费人群集中在小学生和中学生身上,分别占比69.64%和19.64%。而家住宜昌城区的中小学生占比72.73%。如此算下来,宜昌孩子的暑假整体还算“节俭”。
深入了解
学科补习+旅游成标配
宜昌孩子偏好如何过暑假?桃花岭小学的毕业生黄梦菲告诉记者,因为秋季就要升入初中,自己要求提前进入初中生的学生状态,所以让家长报了英语和数学两门文化课补习班,上课半个月花费3000元。
夷陵区实验小学韩承愈的爸爸说:“我们带孩子在北京、哈尔滨玩了16天,交通、吃、住、行等一切费用加起来花了8000元”。
记者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像黄梦菲同学的家长一样,把钱投在补课上的占了绝大多数。今年暑假为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的占比76.36%,其中报文化课的占比46.88%,艺术类补习占比34.38%,体育类占比15.63%,棋类、科技竞赛类占比3.13%。
此外,像韩承愈这样,选择在周边省市等国内旅游的,占比79.04%。而同时报了补习班又旅游的占比56.23%,由此可见,学科培训+外出旅游,是宜昌孩子们暑期生活的主流,俨然成了一种“标配”。
一股清流
亲近自然吃苦教育成新宠
调查中,还有16%的学生暑期花费几乎在1000元以下,这些学生普遍集中在家住农村或者平时上学在城区、暑假回农村的孩子。从这些孩子的体验感、收获来讲,丝毫不逊色于外出旅游或者游学等开销较大的孩子。
董明成今年9岁,家在夷陵区小溪塔镇鄢家河村,暑假一直呆在家里,做暑期作业的同时,父母有空就带他到周边的一些采摘园或者市内的景区游玩。他很开心,玩的地方多,又有父母陪伴。董爸爸也认为:孩子小,玩是天性,索性让他玩好,不然上学老是惦记着哪里没去。此外,孩子与家人、同龄人一起玩耍,在亲近大自然中也能收获快乐与成长,花费还不多,何乐而不为?
除了亲近农村,感受大自然外,不少“80后”家长也热衷于选择让孩子参加各种军事夏令营、挑战营,用比较严格的实训让孩子磨炼意志,今年暑期宜昌市场上的各类“吃苦”夏令营也异常火爆。
魏泽璇的爸爸在武汉工作,平时和妈妈呆在一起的时间长,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但10岁的她显得很独立。暑假一放假,一个人买张票,从宜昌出发去爸爸那里,然后又一个人回宜昌,参加某军事夏令营。妈妈说,“孩子虽然很独立了,但是对于吃苦还是没有什么概念,送去锻炼锻炼吧”,像魏泽璇这样参加军事夏令营“吃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有话要说
暑期高消费是真的需要吗
在接受采访时,不少家长坦言,孩子暑期的开销远远超过上学期间的花费,对家庭而言是“颇有些压力”的。暑期是否一定要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花费多多的,家长们的观点也莫衷一是。
涵涵妈妈在宜昌开了一家商标注册类的公司,每年暑假她都会带涵涵出去旅游,她认为“书上读到的东西,只能叫知识,眼见的才叫见识”。刚刚从北欧四国游回来的涵涵谈及出国经历兴奋不已,这也更加坚定了涵涵妈妈“走出去孩子才能看得更远”的想法。
苏先生在城区从事文化工作,女儿刚刚参加了美国游学。离开家的十天里,父母牵肠挂肚,孩子总是用一个“好”字回复他们的牵挂。在他看来,语境不同,环境不同,短时间很难让孩子真正学到什么。
对此,宜昌一位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资深人士表示:在家庭承受的范围内,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挺好。可问题在于,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走出国门游学,或参加各类夏令营、各种旅游,是否真能体验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如果只是短暂的走马观花,很难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还不如在家更多亲情的陪伴。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暑期的高消费只是焦灼情绪下的一种盲目教育投资。当然,智慧的家长是会考虑到这种投资的“收益”,她所认识的少部分家长和孩子,很会规划自己的每一次出行,从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到安排衣食住行都亲力亲为,这样的孩子普遍成长较快,独立性强,乐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
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刘芳则认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让不少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很难淡定。值得警醒的是,在父母一味付出的过程中,孩子的诉求极有可能被忽视。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不在乎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山野村庄,只要有陪伴能玩耍,就能体验到快乐收获成长。因此,要想真正破解这个困境,除了需要社会的正面引导,还有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一些“短期功利”多一些“风物长宜”,少一些“妈妈以为”,多一些“孩子适合”,少一些“你看人家的孩子”,多一些“我家的孩子也很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