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王丽清 杨春艳 通讯员 温宜飞 高轶凡)远安,全省首批全域脱贫重点县之一。重点“突围”,贵在作为。记者深入远安城乡,在采访中观察,欣喜于令人感佩的变化。
8月15日至16日,由两名县级领导带队,远安县扶贫攻坚办安排37名工作人员会聚花林寺镇龙凤村,严格按照省市考评体系,对该村进行脱贫质量评估。对评估中发现的精准识别、政策落实、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列出限时对标整改清单。
骄阳似火,远安县扶贫攻坚战场群情激昂,“全员齐上岗、周末‘不打烊 ’”成为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产业扶到“根”
产业是增收之本。发展产业要靠财力支撑,远安县财政投入5500余万元助力各村产业发展。今年,按照每村每年50万元的标准,用3年时间高标准培育“一村一品”专业村30个,覆盖食用菌、茶叶、优质稻、水果等7个产业类型,辐射田家场、百井、凤阳等15个重点贫困村。
冠带“中国香菇之乡”的远安县,香菇栽培数量达1.4亿袋。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茅坪场镇紧邻易地安置小区建设了5个香菇产业基地,让贫困户优先享受先进技术指导、统一制袋装袋服务等便利。
宜昌大自然公司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安置小区+农户+基地+互联网”运营模式,在茅坪场村建设1000万袋香菇示范基地,在河口乡朝阳村建设10万袋香菇产业基地,并按照人平3000袋的种植规模,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菌棒菌种及辅料,共扶持菌袋6750公斤,麸皮27600公斤,惠及16个村258户635人。
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的带动下,鹿溪玉贡茶叶、大自然科技、瓦仓谷香、玉玺柑橘、丰瑞祥牧业等10家龙头企业共对接贫困户2061户4683人,贫困户以入股分红、出售农产品、提供劳务等方式,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该县还采取“发展补贴、增收奖励”方式,对全县2315户5000人具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望的贫困户因户施策,给予户均4000元的补助,支持每户落实1至2个产业。按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0千瓦、每个贫困户3千瓦的标准分配光伏扶贫项目,村年均增收5万元、户年均增收3000元。
政策落到“实”
“现在政策确实好,不努力对不起国家!”在花林寺镇龙凤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困难群众韩国雄感慨道。
龙凤村易地搬迁房一共住了18户38人,每户还分了一块菜园子,到村卫生室走路就两三分钟,看病方便还有补贴。在安置房的旁边,村里配套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的一半帮扶包含所有易地搬迁的22个贫困户,带动每户增收2000元。
致富路上,不能让一户贫困户掉队。远安将保障贫困对象生活放在重要位置,织牢“兜底网”——
锁定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887户1771人,2016年底已入住842户1686人;。
配套建立“基本医保+住院起付线减免+大病救助+医疗补充保险”的医疗保障救助体系,贫困人口住院补偿比例提高23.75……
围绕每一名建档立卡贫困生,实施入学保障、学业帮扶、精神充实、信心提振和生涯规划等五大工程,持续深化“阳光家园”全国知名公益品牌内涵,创新推广“阳光家庭”活动,惠及5880名贫困老幼。
全县发放各类助学金近370余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660多万元,义务教育及中职学校改薄投入5580万元,惠及贫困学生近2000人,全县无一人因贫失学……
干群连到“心”
“是你们解决了我的大困难,使我有了继续生活的信心……”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发自肺腑的表达了困难群众对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的感激之情。
写信人叫张思福,是洋坪镇蔡家沟村一名贫困群众。2015年,在驻村工作队县国税局的帮扶下,张思福发展成为土鸡养殖大户,当年获得奖励资金4.7万元。今年1月,张思福的妻子患癌症去世,他本人又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村“第一书记”、国税局局长周建军动员干部职工购买他家待售的土鸡和桃子,并多次看望慰问,让他重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情到深处心相连。远安县紧扣“党员连心抓帮带、干部连心重服务、组织连心办实事”主题,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实施“连心工程”抓党建促精准扶贫。围绕“党组织+”,依托“第一书记”工作平台,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对子、办实事”,推进了户户增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该县在巩固落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的帮扶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15名县级领导包保乡镇(重点贫困村)、103个村(居)“第一书记”对接帮扶、51名干部集中办公、206名干部脱产驻村的工作机制,辐射带动各级各部门、社会组织等扶贫“生力军”2000余人集结攻坚主战场。通过专项督查、新闻督查、明察暗访,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攻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