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商局在全省率先出台《失信市场主体信用内部约束试行办法》,住建部门建立企业综合信用评级制度,两级法院针对“老赖”启动“飓风行动”……
今年以来,宜昌市各行各业以多种形式加强对失信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记者昨日了解到,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城市信用状况监测第12-17期综合排名,宜昌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综合排名位居第5位。
信用约束让人不敢失信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以来,宜昌市积极推动联合惩戒备忘录落地实施,强化信用约束,惩戒失信者。
目前,宜昌市已全面建立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市场主体需以规范格式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如果发生违法失信行为,自愿接受惩戒和约束,并集中公示。目前市发改委、市工商局等多家单位建立有信用承诺制度,仅市工商局提供的信用承诺书就涉及企业300多家,共378份信用承诺书。
为惩戒失信人员,宜昌两级法院还分别设立“失信曝光台”,及时全面发布失信人员信息。
激励机制让诚信者得实惠
“强化政策激励,不让诚信者吃‘哑巴亏’,让诚信者得‘真实惠’,持续释放信用红利。”
为让守信者得到激励,去年以来,宜昌市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市县两级联动,国税、地税部门联合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价。同时联合加强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结果运用,实行分类服务、动态管理。税务部门与金融机构携手推出“纳税信用贷”服务,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给予相应额度信用贷款。
截至目前,各签约银行已向全市多家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近亿元,极大释放了纳税信用增值应用的政策红利,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帮助守信企业获得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信用档案覆盖“你我他”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宜昌市还建成了覆盖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信用档案。
打开“信用宜昌”网站,信用红黑榜一目了然,各级政府的行政许可和处罚信息也有据可查。
今年上半年,宜昌市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也完成初验。基于平台的汇集应用系统也已建设完成,用于归集、管理信用信息基础数据。
目前,平台已归集法人和自然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数据211013条,同时包含城管、公积金、公交、水电气、电信、联通、移动、有线电视、图书馆等11家公共服务单位208条信用数据。
不仅对社会,针对政府信用,宜昌市还推进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截至目前,“双公示”工作已覆盖宜昌市50个具有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权力的市直部门和14个县市区,共汇集行政许可信息155911条,行政处罚信息83285条,总量突破20万,达到239196条,汇集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位。(记者 裴姝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