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章良)宜昌人杰地灵,从这里走出的杰出人才遍布全国、全球,在许多领域、行业正成为顶尖力量。在市委、市政府“宜昌市高级专家顾问团”即将成立之际,三峡日报联合市委人才办开设的“天下宜昌人”专栏从即日起正式推出与大家见面。
闻雷霆之声,睹泰山之形。当前正值宜昌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转型跨越、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开拓视野、凝聚力量、引智借力,共谋宜昌发展及时且很有必要。为进一步增进与宜昌籍在外优秀人才的联系交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增强在外优秀人才的宜昌归属感与自豪感,促进他们进一步关注宜昌、融入宜昌,全面助力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服务方式,成立政府级高级专家顾问团,将人才工作站延伸到市外、省外乃至国外,选聘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行业顶尖的专家、学者、院士、企业家,精准对接宜昌市主导产业。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原则,汇聚各方力量服务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是开放之策、创新之举、惠民大计。
这些受聘于政府、从宜昌本土走出去或曾在宜昌工作过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他们今天的成就是什么、昨天在宜昌的足迹有哪些?对宜昌的记忆是什么?对宜昌当前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在“天下宜昌人”专栏中,这些详细信息会精彩呈现。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报道,在开启智慧之窗的同时,更加增进大家对这些精英人士的了解和感情;我们更希望通过这组报道,为全市营造解放思想、转型跨越的良好氛围,更加坚定全市人民将宜昌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信心和决心。
为扩大影响,三峡日报还将通过三峡日报微博微信、宜昌发布等新媒体,开设“天下宜昌人”话题、专栏、专题,以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也欢迎网友积极参与互动,让全球宜昌人了解宜昌全球英才,让世界了解宜昌英才、了解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这个兴山伢不简单,高二就考上清华,现在中科院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
院士向涛:回国二十年 勇向潮头立
本网讯(记者李鹏飞)从小就是“学霸”,高一自学完成高中阶段数理化课程,高二考上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到英国留学工作,10年后回国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因研究领域成绩突出被选为中科院院士……他就是我国知名的兴山籍物理学家——向涛。这看似一路“开挂”的人生背后,是向涛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付出的巨大艰辛和努力。
1963年,向涛出生在昭君故里兴山县一个书香家庭,母亲在县图书馆工作。因从小在图书馆长大,向涛学习环境相对好一点,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高一时,他通过自学,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数理化课程。高二时,向涛通过高考,考上清华大学,这一年正好是1979年。
求学之路,漫长而艰辛。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后,向涛于1990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1991年转入英国华威(Warwick)大学物理系,1992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超导联合研究中心一直工作到回国。
祖国的召唤就是回国的动力。1998年向涛回国,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2011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凝聚态理论是具有开创性的研究领域,有重要战略价值。向涛则正是从事该领域、特别是重正化群和高温超导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我国密度矩阵与张量重正化群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动量空间密度矩阵重正化群、量子转移矩阵重正化群以及张量重正化群方法,解决了低维量子材料及其理论研究中遇到的大量物理问题。他提出了高温超导电子层间相干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并准确预言了高温超导层间电子结构和超流密度等物理量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他提出的求解基塔耶夫模型的约旦-维格纳变换方法,为寻找拓扑量子材料奠定了基础。
甘于寂寞,坚守科学。未来,向涛将一如既往地在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这条道路上跋涉前行。
唯有梦想不可负

向涛院士引以为傲的家乡最美水上公路。记者 杨柳 摄
作为从宜昌走出去的中科院院士,向涛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家乡人民也无限荣耀。
回望向涛在科学道路上的跋涉,“梦想”二字尤为重要。他在追“梦”路上,不忘初心,不负梦想,终见韶华!
近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向涛院士进行了专访,一起回顾他的追“梦”之旅……
从小是“学霸”
高二考上清华
向涛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兴山度过的。
“虽已过去数十年,但是在兴山求学的过往仍历历在目。”向涛告诉记者,他是在兴山读的中小学。上小学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学校开门办学,半工半读,正常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被占用了很多。
“在那段时间,我种过麦子、稻子等农作物,干过许多农活,也到过工厂学工。”向涛说,这段经历,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也懂得了珍惜时间,珍惜读书机会的重要性。
到了初中,赶上全国恢复高考,向涛才开始正常系统地学习。他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都想把文革时丢失的时间尽快补回来。
因从小在图书馆长大,向涛读书的条件相对好一点,高一时他就自学完成了整个高中阶段的数理化课程。这既培养了他的自学能力,也为他之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我高一时就参加过一次高考,刚刚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高二的时候再考了一次,才去上清华。”向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能感受到他求知的决心。
“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兴山的电力供应不是特别的充分,晚自习有时没电,还得用汽灯做照明,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向涛回忆着说。
成功没有秘诀
唯有勤奋+梦想+毅力
“做到自己所期望做到的事情,我认为就是一种成功,不存在什么秘诀。”在向涛看来,成功的故事每个都是不一样的,但成功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禀性。
一是勤奋:无论谁,要想成功,就得付出,特别是对于没有任何社会和经济基础的人,这是不二的选择。也只有勤奋,才能为你创造或增加成功的机会,把握住一次机会,就可能是一次成功的开始。
二是梦想:所谓梦想,就是要有一个期待但目前还达不到的目标。要准确设定一个目标,其实是不容易的,这需要一个人有非常开阔的视野,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三是毅力:成功是失败的结晶,目标越高,失败的概率就越大。向涛认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可能会有很多失败,要战胜这些失败,必须要有毅力。
对于当前正在求学的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向涛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中小学和大学的学习,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必须筑牢基础。
“这个过程,就像搭台阶一样,学习越扎实,基础就越牢,台阶就能搭得越高,视野就能越开阔,看得越远。”向涛说,当你开始行走的时候,你对方向的把握就会越好,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少,因此能走得越远。
向涛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目前高考制度强化了应试教育,考察的是一个人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知识是可以花时间、反复练习掌握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要鼓励孩子们有自我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后劲。
回国是历史趋势
祖国大有可为
向涛1990年博士毕业后,到英国去做博士后,先后在牛津大学、瓦瑞克(Warwick)大学和剑桥大学工作,一直到1998年回国。
在英国工作的这些年,向涛科研进展比较顺利。特别是在剑桥大学的时候,他与国际顶尖的实验物理学家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和风格,并且在密度矩阵重正化群和高温超导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经过多年打拼,向涛在英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他却毅然选择回国。
“当时,我选择回国工作,应该讲是对一种趋势的选择。”对于“为何回国”的问题,向涛给予了这样的答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虽然当时中国的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几代人的差距,但向涛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车轮中,看到了中国科学发展的希望。
向涛坚信,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必然会增加,把中国建成科技的强国,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回国工作大有可为。
“我回国后的经历,的确验证了我的这种预期。”向涛说,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比他当时想象的还要好太多。在他看来,近年来,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步伐非常快,不仅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有些方面中国已经局部实现了反超,成为国际科技发展的引领者。
“我很高兴亲历了这个发展的过程。”尽管不是面对面采访,但记者还是感受到了向涛内心的激动和骄傲。
“高冷”物理应用
离我们生活很近
“凝聚态物理是我的主要研究领域,这个学科名词对大多数人可能有些陌生、‘高冷’,但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成果却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向涛举例说,比如电视、手机、电脑、银行卡等电子器件中用到的半导体芯片、液晶显示屏、磁盘和磁头,电动汽车或电动自行车用的锂电池等,都要用到凝聚态物理学,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用。
“可以说,没有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么丰富多彩的生活。”谈到凝聚态物理,向涛如数家珍。
向涛继续向记者“科普”,凝聚态物理是物理学最大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固体(包括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等)、液晶或胶体材料及其器件的物理性能和机理。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揭示的物质世界的规律,丰富了自然科学的内涵,也是指导材料、信息和能源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物理基础。凝聚态物理强调对材料或器件的物理机理和效应的研究,目的是揭示这些材料或器件出现不同性能的物理原因,并设法改变它,提高其性能或产生新的物理效应,以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营造良好科研文化
创造更多独创成果
高温超导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是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领域,向涛在这个领域也一直潜心研究。
他告诉记者,高温超导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特别是重正化群计算和高温超导机理方面的研究,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新的多体量子计算方法,为探索和揭示高温超导产生的微观机理等多体量子问题提供可靠的研究手段,指导实验上发现更多更有用的高温超导体。
“超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有广泛的应用。”向涛说,例如以超导器件为主的心磁、脑磁成像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医学诊断,超导磁悬浮列车也即将投入商业运行。
“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近年来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极有可能取代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成为下一代信息处理的主体,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对于超导未来的发展,向涛也满怀信心。
“中国凝聚态物理要想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长期在此领域保持优势,要有独创成果,除需要科研人员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外,良好的科研文化环境和制度的坚强保障也至关重要。”向涛说。
同时,向涛对我国科研文化环境和科研制度如何突破,也有自己的见解。
向涛认为,近年来,中国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大量骄人的成绩,但要做出更多有独创性的成果来,需要有科学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的保驾护航。科研是一种探索性的工作,需要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钻研和积累,同时要容忍科研人员在探索中的失败。要帮助年轻人成长,让他们在宽松的科研氛围中,不断产生原创性成果。
加强科技创新
助推宜昌转型发展
去年9月,向涛曾带家人回宜探亲。宜昌的发展变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二十多年前我离开宜昌时相比,感觉变化太大了,记忆中的许多痕迹现在都找不到了。”向涛感慨。
这次回宜昌,向涛和家人还第一次参观了三峡大坝。“看到这么宏伟的工程屹立在家乡的土地上,作为一个宜昌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向涛激动不已。
回到家乡兴山,漫步于县城整洁干净的街道,向涛思绪万千。
向涛说,他在兴山念书的时候,曾经在老兴山县城的工会球场住过很多年,后来还在县图书馆住过,这些地方现在都淹没在了三峡大坝的水库中,再也看不到了,有些遗憾。
“但欣慰的是,县城搬迁后,建得非常漂亮,连接新老县城的水上公路也为兴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向涛为家乡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些变化,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发展,给宜昌带来的活力,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家乡人民改造世界、改造命运的创造力。”
对于未来对宜昌如何发展、如何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向涛认为, 宜昌有丰富的水利、矿产和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是宜昌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如果要让宜昌的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中国中西部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仅仅依靠资源输出是不够,必须科技创新,转型发展,发展附加值高的科技产业。
同时,在向涛看来,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多,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就越强。要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制定长远的科技发展目标,同时制定一些特殊的人才政策,让有创新能力的人能够并且愿意到宜昌来扎根,一起为建设美好宜昌而共同奋斗。(记者 李鹏飞)
简历档案
向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出生,1979-198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获学士学位;1984-1986年清华大学硕士生,获硕士学位;1986-1990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生,获博士学位。1990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1991年转入英国Warwick大学物理系,1992年底到英国剑桥大学超导联合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被聘为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2011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亲友寄言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谈崇先(向涛院士大舅,现已退休,兴山居住)
向涛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是他自身不断努力奋斗而来的,他的成功不仅仅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兴山人民的骄傲。我外甥是一个非常勤奋、严谨的人,对待学术问题,一向精益求精。作为亲人,我们祝福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越来越好,更希望他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国家作出更多开创性的贡献
王功思(向涛院士高中班主任,现已退休,宜昌居住)
作为向涛的老师,看到向涛如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我感到十分骄傲。向涛从小家教良好、待人真诚、刻苦努力,有独立思考能力,这是非常好的品质。希望他在今后的学术研究过程中,继续保持谦逊谨慎作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在相关领域作出更多开创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