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评论员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干部中出现“温水文化”的土壤和现象。它的本质特征是:求舒适。主要表现为:守成、避责、不为、闪躲等。凡此种种,都于发展不利,更是干事创业之大忌。
习近平同志曾用“二十字”赋予新时期好干部以新的时代内涵,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我市近日出台“九条意见”,鼓励广大干部争做“讲政治、善谋事、会创新、敢担当、能落实”的“工匠+猛将”型干部,正是对“二十字”标准的具体化,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宜昌“好干部”的具体标准。
显然,“温水文化”养育不出这样的好干部。
“温水文化”让宗旨缺失。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党员干部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其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注定,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有一种使命意识,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把群众当主人,把自己当公仆,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真心为民,乐于吃苦,甘于奉献,不怕牺牲。如果信奉“温水文化”,将追求个人舒适安逸作为第一目标,对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不上心、不热心,对群众的所诉所盼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则背离了党的宗旨,忘了人民公仆的本色,步入蜕化变质的邪路。
“温水文化”让担当缺位。当前,宜昌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也退,不转则衰、慢转则困的发展局势,迫切需要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鼓起攻坚克难、不胜不休的猛劲和韧劲,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敢作为、快作为、善作为,勇担难、勇担险、勇担责。而“温水文化”养育的干部则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矛盾绕道走,尤其是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总是躲闪逃避,不敢抓、不敢管,生怕出岔子、生乱子,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这怕那怕,就是不怕错过发展机遇,就是不怕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温水文化”与“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标准水火不容。
“温水文化”让创新失色。干部要有创新精神,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工作中的必备素质。只有破除思维定势、冲破观念束缚,才能跳出旧框框,闯出新天地。就宜昌而言,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靠创新;转型升级、克难攻坚要靠创新;生态环保、绿色发展要靠创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要靠创新;争先进位、走在前列更要靠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才能把新发展理念转变为生动的发展实践。如果我们信奉“温水文化”,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得过且过,做事没有高标准,工作不讲创造性,就会阻碍发展,最终为时代所抛弃,成为历史发展的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