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李仁玺 杜勇通讯员杜强 李书波 吴小东
从医26年,这样的医生并不少见。但在长阳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能坚持为村民看病26年,并不多见,尤其他还只有一只手臂。26年的坚守,李友琼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李友琼为村民看病。 记者杜勇 摄

幼年截肢他立志学医不让悲剧重演
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失去手臂无疑是件残酷的事。“当时我在村里上‘红儿班’,也就是现在的幼儿园,一次放学回家途中,玩耍跌倒摔伤了左臂,送到地方卫生院后,被诊断为骨折并上了夹板,但没想到的是,肌肉因此坏死。”
那个年代,村里医疗条件差,李友琼后被家人送到都镇湾卫生院,左臂截肢才保住性命。“那个时候,婆婆常安慰我,手还会长出来的,会的……”在和记者交谈说到这些时,李友琼沉默了好一阵子。
随着时光的流逝,懂事的李友琼慢慢接受了这个残酷现实。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命运的不公化为了读书学习的动力。“我不想让别人再遇到我的这种不幸”,李友琼说,在萌生这个念头后,他下定决心要当一名医生。
1988年,初中毕业后,李友琼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宜昌一所卫校。然而,命途多舛,因为左臂残疾,体检没能通过,被学校拒之门外。
为了帮儿子达成心愿,父亲李振球四处奔走。最终,在长阳县卫生局的安排和联系下,同年,李友琼自费到枝城市(今宜都市)卫校学习中医。
失去一只手臂,学医之路注定艰难。李友琼至今还记得,父亲把他送到学校后,临走时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学!”
机会来之不易,李友琼分外珍惜。1991年,勤奋上进的李友琼学有所成,回到家乡长阳,在鸭子口乡马连坪卫生所当了一名医生。
一个19岁的毛头小伙儿,而且只有一只手,“刚开始,乡亲们对我的医术并不太信任”,李友琼说,要熟练地为病人把脉、拿药、扎针……他只能苦练技术。
李友琼说,他经常把用过的输液器最前端的细管放在腿上当血管,盖一层卫生纸当皮肤练习扎针。针扎不好就扎到腿上,为此李友琼的腿没少“负伤”。长时间的练习使他的扎针水平迅速提高,如今他单手为小孩扎针也非常娴熟。“乡亲们的鼓励和包容也给了我力量”,李友琼说,最初,到卫生所看病的乡亲们看到他不敢下手扎针,总是说,你扎吧,咱自己人,多扎几次都没事。第二天,乡亲们照样来看病。
出诊途中遭遇意外险些葬身深沟
当年,算上李友琼在内,马连坪卫生所只有5个人,而他还不是正式职工。
刚开始,收入不高,李友琼没有太在意。1993年,李友琼成了家,妻子是同村人,也是他初中的同学,次年这个小家庭有了第一个孩子。“婚后第一年,到年底我只拿了500元钱回去”。作为一家之主,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不言而喻。而一次出诊时的意外,则让他深深体会到从医的艰辛。
一次,李友琼晚上翻山去看病人,回来经过一道长长的山沟,脚下一滑,一头栽进一丈多高的深沟中,他一只手抓着树藤一步一步爬上来,衣服磨破了,脸上、身上是一道道的伤痕……
为给病人治病,李友琼经常一连十几天深夜12点或凌晨1点才到家,一敲门孩子受惊哭个不停。三更半夜不管是不是刚回来,人一叫抬腿就走,对李友琼已是家常便饭。为此,妻子有时还气得把他关在门外。
李友琼说,那时他常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根本不能养家糊口,时常还要靠当时在信用社工作的父亲接济度日。
孩子3岁那年,李友琼也动摇过,妻子想让儿子到城里上学,希望李友琼到城里开诊所。他到外面跑了几天,回来对妻子说,还是留在村里,这里是他熟悉的大山,有他熟悉的病人,他离不开他们。“那些年,家里全靠她,没有过一天好日子”。说起这些,李友琼眼睛湿润了,觉得对不起妻子。
医者仁心他说让村民少花钱看好病
2002年,全县卫生所改制,让李友琼又一次面临人生的抉择。
当时,马连坪卫生所要改为村卫生室,只要一个人,原来的同事已调入乡卫生院,他要么去别的村行医,要么留下来独自挑起村卫生室的担子。
更令他备感压力的,如果接手村卫生室,就要拿4.5万元把卫生室的房子买下来。
这在当年对李友琼一家来说,是一个不敢想的数字。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去外村的准备——在宜昌猇亭的亲戚要他去那儿开诊所。
听说李友琼可能要离开,马连坪村的村民坐不住了,一些村民直接找到他家里。“你不能走,你走了,我们去哪儿找你这样的医生”。“你把卫生室买下来,如果缺钱,我们帮你凑!”
……
就这样,在乡亲们的强烈挽留下,李友琼东拼西凑,接过了村卫生室的担子。“村里有个医生在,乡亲们不管得了什么病,都觉得有依靠、有底气,我在这里心里也踏实……”李友琼说。
从那时起,他一个人挑起为村民看病的重担,家和卫生室也成了一体。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他独臂的身影穿行在马连坪村的山间小路上。
在为村民治病的同时,2007年,李友琼通过自学取得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成为长阳当时极少数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李友琼抽屉里放着一本账本,已有些年头。账本显示,李友琼为村民开的药,价格最低的仅2元钱,最多的是8元、9元的低价药。
李友琼说,他为村民看病一直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有效;二是副作用小;三是价格低。“要让乡亲们花最少的钱把病看好。”
从账本中,记者还发现有不少村民赊账看病,最多的有人赊账多达七八次。
李友琼说,当地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他也不好意思催,“村民有了钱一般都会还上”。
26年坚守 父亲最懂儿子的心意
2014年,马连坪村改建了村委会办公场所,村卫生室也从李友琼家中搬到这里,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设在村委会的卫生室离他家只有20多米远,只要没出诊,村民来看病总能找到他。
随着国家卫生体制的改革,李友琼现在除了为村民看病,还多了一个重要任务: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担负起村民健康常识普及、配合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做好常见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结核病等多发病的用药指导等。
记者在村卫生室看到,李友琼记录整理了2000多份健康档案,档案上详细记录着全体村民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健康状况、就诊和用药情况,这些都是李友琼靠一只手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谁家小孩该打防疫针了、哪家老人该测血糖了、谁家的媳妇快生了……都要及时提醒,上门进行健康指导。”李友琼说。
26年的坚守,李友琼凭着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成为马连坪村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2016年,李友琼在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技能大比武中以优异的成绩荣获第一名,今年七一前夕被评为全乡优秀共产党员。
在采访中,李友琼并没有说起自己为何能在大山里坚守26年。不过,父亲李振球明白儿子的心意,他说,“儿子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大山,离不开乡亲们!儿子常说,如果我走了,这些乡亲们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