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枝江市董市镇黄金村4组村民周祖新从抽屉里取出一张10月份的《三峡日报》,用手抹了抹上面的褶子,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上面有十九大报告的全文,我留着学习。”
聊起十九大报告中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周祖新十分兴奋。“总书记说了,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的日子更有奔头!”周祖新说,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2016年,他和全村44户贫困户一道脱了贫。在他心里,党是旗帜,是方向,是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
聊起自己的故事,说得最欢实的是近几年的变化,聊得最畅快的是对未来五年生活的期盼。2013年,周祖新唯一的儿子因患肺水肿病倒,家里顶梁柱倒下,一夜致贫。他自己因早年受伤致残丧失劳动力,老伴年事已高,孙女尚在上学,经济重担压在儿媳一人身上。
2015年,儿子病情急剧恶化,入住武汉协和医院治疗,花费逾10万余元,本就捉襟见肘的家更雪上加霜。压力之下,儿媳动了散伙的念头,不肯再回家。
“办法总比困难多!”听说了周祖新的困扰,对口帮扶的市救助局局长梁慧妮、副局长朱桂林带着一群镇、村干部多次来到他家,给他打气:“你放心去做儿媳的思想工作,其他的事,我们一起想办法!”
承诺即责任。 2016年,通过危房改造,周祖新一家告别了“屋外大雨不停屋内小雨不断”的土坯房历史,住进了整洁舒适的新居。朱桂林来新房子走访,发现里屋没装门,当即塞了一千元到周祖新手里,让他“装扇门,过有尊严的生活。”
2016年,周祖新的儿子看病花费的近八万元,大半均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市里将周家列入精准扶贫对象,享受的各类救助补助达5000余元。不仅如此,镇卫生院还专门派出家庭医生,定期为周祖新家人免费检查看病。
常年来,周祖新家吃水都是就着自己打的一口深井,因为水质含硝量过高,一家5口人3个得了结石病。得知这一情况,市、镇两级出钱出力,赶在入冬前让周祖新一家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周祖新虽有残疾,但人勤快踏实,扶贫干部合计着为他开了三亩鱼塘,让他搞点产业充实收入。见他不懂技术,干部梁慧妮从水产局请来了技术专家,手把手教他如何培苗育苗。
如今,日子好起来了,家庭有了希望,儿媳也坚定了同家人一起勤劳致富的信心。逢年过节,这些扶贫干部都会带着棉被、袄子等用品来看望他一家子,一唠就是半天。
“扶贫政策好,还得自己拼。”周祖新指着门口即将硬化的路面,比划着村里拟建的机耕道,满怀憧憬。“等路修好了,我行动就更方便了。到时候打算多喂几头猪,多种几亩地,条件好的话还能搞机械化作业。”他说,跟着党走准没错。再努把力,日子肯定能一天更比一天好。” 本报记者 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