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雷鹏程
步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奋楫新征程,方向比速度重要。这个“方向”,就是发展从“高速”到“高质量”之变,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在践行“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回首发展历程,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的宜昌,从建国初期的峡江小城,到如今加速崛起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每一次的飞跃,无不贯穿着“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展望征程前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事关长江中下游亿万居民生产生活。时代催促着宜昌,在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转型跨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用更加精致的城市面貌去回应时代期盼。
城市发展如同生命成长,肌体健硕不等于“体积庞大”“赘肉横生”,而在于“骨骼坚硬”“肌肉结实”。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让城市健康成长,更像是一个千磨万砺突破自我的过程。而否定自我是痛苦的,超越自我是艰辛的。必须把对“健康体魄”的孜孜追求根植到生产生活全程,克服“过去一直这么干”的“思维惯性”,战胜“差不多了”“该歇歇脚了”的“思想慵懒”,将目光瞄向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在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中稳步前行,实现自我的跨越。
思维更新是为促成行为之变,站在高处、看到短处、弘扬长处,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把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内化到实际行动中,从点滴处提升质量和效益,让这座城市更有质感。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用好资源禀赋,在更“优”上下功夫。今年相继召开的宜昌茶叶国际采购商大会、国际茶业大会茶旅融合论坛和宜昌柑橘国际采购商大会,再定义宜昌“茶乡、橘都”之誉,再加上“世界猕猴桃原产地”之衔,足以诠释宜昌禀赋之好。但固守禀赋优势,仍需坚守产品优质,才能实现农民优实。而做“优”农业,必须立足于宜昌的资源禀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推进转型升级,在更“强”上下功夫。宜昌已集聚了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千亿优势产业。特别是产值第一个过千亿的化工,规模占全省石化行业的1/3,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3。但当下正面临着中高端产业不够,大而不强的困境。做强工业,唯有以壮士断腕决心推进转型升级,勇做“减法”,继续坚持“关、搬、转”,努力在以“关”促“搬”、以“搬”促“转”中,推进产业走向中高端;善做“加法”,严把项目关,少将“三高”项目在这里落地,多让“四新”经济在宜昌扎根。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勇于开拓创新,在更“精”上下功夫。纵观宜昌,自然赠与了秀美的山水风貌,历史给予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时代赋予了丰富的水电资源,5A级景区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第二位,这些为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宜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量多不精的问题,补齐这个短板,必须要有精品意识,着力打造精品景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大戏、精品广告语、精品纪念品,克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定式,大力推介宜昌的山山水水,用八方来客云集的生动旅游局面阐释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深刻内涵。
征程已启,征途不待。乘着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东风,伴着长江碧滔叠涌的潮音,全市上下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以奋斗为通行证,当好新时代的实干家,让宜昌这颗镶嵌在长江之滨的璀璨明珠更加光彩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