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 (记者张元媛)23日下午,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长江办武汉渔政码头,结束了往返约1300公里的武汉至宜昌江段考察。为期13天的考察,共监测到102头次江豚,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数据显著高于2012年该区域的观测数量,与2006年科考的观测结果相当。
此次考察,科考队目视发现长江江豚59次165头次,对声学监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共确认70次102头次的江豚记录。
本次考察发现江豚分布模式与2012年和2006年科考大致相同,呈现分布相对集中、日益斑点化的趋势。整体来看,洪湖保护区江段、监利县荆江门上下30km水域和宜昌城区及葛洲坝下水域是江豚分布密度较大的区域。其中,荆江门上下水域(洞庭湖口以上水域)江豚的分布最为密集,目击率显著高于以往两次考察结果。
宜昌江豚发现了常住“居民”和新来的“居民”。在宜昌烟收坝水域,从2008年以来一直生活着一群3-4头的江豚,此次考察再次发现这个小群体。科考队在葛洲坝下500米靠近1号船闸水域发现一个约8-10头江豚的新家族,据宜昌渔政介绍,这个江豚群体于2017年春季定居于此。这是此次科考启动以来发现的最大江豚群体。科考队还在枝江市的关洲汊江水域,发现3头次江豚。
可喜的是,沿江环境保护使江豚在长江更加宜居。2015年10月以来,湖北省重拳出击开展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治理。2016年5月30日,长江干线367个非法码头被全部取缔。
但也有令人忧虑的地方,科考队在宜昌至武汉段考察过程中共统计到航行货船1986艘,平均每半小时有近50艘货船经过,密度很高,这显然会增加长江江豚的生存压力。
从24日开始,科考队开展武汉至上海江段的往返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