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昆山】
土地、资本、劳动力是一个地方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造生产价值的源泉。精明的昆山人,算好土地、资本、劳动力三笔账,最大限度激活转型发展活力。
早在2014年,昆山在60多万亩的建设用地上创造了300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的经济体量,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县级市。但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依托用地规模的扩张来支撑经济增长规模的做法已经行不通,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宜昌市“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学员,在昆山探寻答案。
2015年,昆山出台《关于加快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至2020年末,昆山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2014年,实现建设用地规模“零增长”;除市政功能设施建设外,实现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零增长”。
“以前招商是项目投资越大越好、销售额越多越好,现在我们更喜欢土地消耗资源少、产出效益高的项目。”昆山改革开放成果展讲解老师介绍。
昆山通过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清理已批未开发项目土地和低效用地,对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实施“腾笼换鸟”等措施,工业项目用地只减不增,倒逼园区“忍痛割爱”、转型升级。两年外迁上百个劳动密集型工厂,腾退企业用地10523亩,用于建设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016年全市工业亩平投资强度达到475万元。
差钱是永恒的状态,昆山的发展也不例外。
1985年,在既无国家优惠政策,也无上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昆山不等不靠不要,自费建设开发区,冒着犯错误的风险干成了大事。2012年,昆山通过BT模式筹资120亿元,建设最大投资基础设施项目——中环快速路。2016年,出台《关于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财政扶持若干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20亿元,用于科技型企业创新集聚发展、现有企业提质增效升级、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成立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工业技改基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融资基金、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投贷联动基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企业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给予奖励支持,累计兑现奖励资金3.1亿元。目前昆山市上市挂牌企业达98家,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昆山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得益于“人才红利”持续释放。人才铺就“昆山之路”。
从“产业集聚人才”到“人才引领产业”,为昆山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活力,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县级市人才竞争力第一名。
引进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进而引领一座城市,已经成为昆山人才之路的重要特色。2017年3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试行)》,全面实施“昆山优才”计划,分量重、含金量高、集成范围广。其中,对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给予入选者最高600万元项目资助和最高200万元安家补贴,给予用人单位50万元至100万元奖励;对江苏省双创团队和姑苏重大创新团队,给予入选者最高5000万元项目资助和团队核心成员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对新型研发机构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资助等。目前,昆山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8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5人、省“双创团队”14个、省“双创人才”92人,人才资源总量达35万人。昆山人才贡献率每年均以两个百分点递增,2016年人才贡献率高达47.2%。
【思宜昌】
对比昆山,宜昌市还存在土地开发利用率低、财政资金催化效应和杠杆作用发挥不足、人才服务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等明显短板。为了突破生产要素制约,近年来,宜昌市率先改革,大胆运用市场化手段激活生产要素,加速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激励产业发展。实行土地利用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的模式,按项目匹配2017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206.6188公顷,使用增减挂钩计划62.4427公顷,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要。比如,通过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多层厂房,形成立体工业生产建设模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通过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与工矿废弃地复垦,提高了建设用地集约效率;支持“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对达不到单独供地标准的中小微企业,通过租赁标准厂房解决生产场地,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
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去年,宜昌在湖北省率先将推广PPP模式与市级国有控股集团市场化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市级国有控股集团通过公平市场竞争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与运营,打造投资效益倍增器,实现多赢。目前,宜昌市入库PPP项目78个,总投资778亿元;已落地实施项目18个,投资132亿元。落地项目主要涵盖轨道交通、道路桥梁、片区综合整治、文化、养老、医疗等16个公共服务领域。
推出“18条”新政广邀天下英才。今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向社会公布宜昌引进领军人才、建立市场化引才机制、实施“宜昌英才工程”、改进人才评价激励方式、优化住房、生活等配套服务等18条具体措施。目前,宜昌市已确定11名首批专家顾问团成员,其中环境保护类8人、化工类3人,主要涉及生态环保、化工产业转型等领域,每年为专家发放1万元左右的工作津贴。
【谋发展】
昆山之路成功证明,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促进跨越发展的动力新引擎。
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唐作友建议,全面清理已批未开发土地存量,建立工业用地综合效益评价标准,严格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管理,探索先租后售利用办法;统筹利用全市土地资源,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建立跨县域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积极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2、多元融资释放活力。抢抓国家适度扩大支出规模的有利时机,主动研究上级财政资金投向和金融政策,多方争取支持。在全市层面梳理制定PPP项目重点推介清单,创新规范项目运用模式,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郭康新建议,统筹项目补贴、工业调度等扶持资金向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领域投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速三峡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活力释放,有效扩大对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力度。
3、创新人才工作理念。落实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城市的意见》要求,扩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提高人才质量,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统筹人才引进,大力开展海外引才、柔性引才、高校引才,重点引进产业领军人才,优先引进知名创业投资人,广泛支持优秀年轻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兴山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荣建议,借鉴武汉“资智回汉”经验,近联三峡大学,远联武汉大学等省内知名院校,吸引和集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本报记者 金贵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