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8日,科技型中小企业主在建设银行高新区科技分行咨询科技贷款业务,银行工作人员现场解答办理授信贷款的相关流程。 记者 黄余洋 摄
本网讯(记者 雷春桃 通讯员 熊世华)数据显示,2017年,宜昌市科技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反映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指标增幅都在15%以上。科技金融的发展,意味着宜昌市更多科技型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了科技贷款,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金融资金的保障和支撑。
财政科技创新贷为企业“供血”
2017年下半年,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汉竞标拿下一个上千万元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了赶工期,在中标通知书下达和合同签订间,他们需要提前购买设备并着手生产相关事宜。
合同没签,项目款未付,如此大的一笔资金从哪里来?作为一家2012年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信用加抵押的形式,向汉口银行申请了财政科技创新贷,半个月就拿到了200万元的银行贷款,手续简单且利息比普通商业贷款利率低,其中,基准利率50%的利息由财政给予补贴。
“这个项目对于我们公司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汉口银行的财政科技创新贷就像‘及时雨’,不但满足了我们一时的资金需求,更帮助我们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了更多话语权。”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70%。
财政科技创新贷是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在城区推出,旨在通过财政支持科技型企业贷款,为其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据统计,去年,财政科技创新贷合作银行新增3家,总数达到9家。一年共发放财政科技创新贷32笔,贷款金额首次过亿元,达到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倍。
科技银行缓解资产企业燃眉之急
2017年4月18日,宜昌市第一家、全省第二家科技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宜昌高新科技支行宣告成立,标志着宜昌市科技金融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揭牌仪式上,湖北华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企业代表,签下了1500万元的授信合作意向书。
作为宜昌市首家科技银行,高新科技支行面向全市范围内的科技型企业,针对科技型企业特点,设计适用的金融产品,为宜昌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作出了贡献。
去年11月,宜昌市科技型微小企业代表湖北升思科技为拓展业务急需一笔资金。该企业专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软件及数控产品的研发,是一家轻资产公司,没有固定资产可作抵押。当月下旬,公司以税收信用向科技支行申请了信用贷款。12月上旬,一笔200万元的贷款到位,用时不到半个月。
据悉,一年以来,建行高新科技支行累计为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授信11户12558万元,为其他科技型企业通过大数据贷款产品授信35户950万元,为城区4户科技型小微企业通过“财政科技创新贷发放额”授信500万元。
全市科技企业一年获科技信贷200亿
2017年,宜昌市科技型企业达到437家,比上年净增57家,增长15%。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82家,比上年净增53家,增长17.63%。全市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06亿元。
随着科技金融主体的发展壮大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融资需求也随之增大。2017年末,全市企业在科技板挂牌累计达到50家,新增37家;托管总股本49.81亿股;融资总金融2.46亿元。
然而,还有一些达不到上市标准的科技型企业,不能通过股权融资,只能选择科技信贷。据统计,在宜19家银行向全市437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的贷款额达到234.73亿元,较上年增加90.15亿元,增长62.34%。2017年新增640笔,贷款金额144.16亿元。
其中,宜都东阳光集团山城水都冬虫夏草有限公司以8项专利权,分别向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南湖支行质押融资12.2亿元,为宜昌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了范例。
破融资难题 方能促科技发展
雷春桃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科技企业轻资产的特点又使得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宜昌市的科技企业有400多家,若不能解决融资难题,企业发展只能成为空谈。解决这些问题,科技金融“责无旁贷”。
科技金融,就是利用金融手段和金融杠杆,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帮助初创型的中小企业融资,为急需资金的重点科技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从财政科技创新贷的产品设计到第一家科技银行的筹划成立,宜昌市科技金融体系正逐步建立。相信未来,该体系能越来越趋于完善,缓解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永恒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