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热线
  新闻
专题
资讯
要闻
  房产
二手
楼盘
装修
  旅游
线路
景区
游记
  健康
两性
时尚
数码
 交易市场
 三峡特产
三峡论坛
便民电话
半山云庭
   新闻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资讯  |  专题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

来源:[ 三峡宜昌网—三峡日报]   2018-04-18 10:48:56 作者:   选择字号:大

图为“黄柏源”三个红色字掩映在翠绿丛中。通讯员 提供

  编者按:宜昌水系发达,大江东去,支流交错。近年来,宜昌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以长江宜昌段一级支流、宜昌母亲河——黄柏河为突破口,统筹开展了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推进长江流域生态治理作出了积极探索。

  芬芳四月,三峡日报派出采访组,沿黄柏河东、西支流而下,穿行300余公里,深入密林、高山,走进矿洞、渣场,探访农家、村庄,走访党员、百姓,记录黄柏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最新进展,见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的逐步实现。今天起,三峡日报推出“长江大保护 清水向东流——走进黄柏河”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市民朋友,当你拧开水龙头,用着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时,你可曾知道它源自何处?

  芬芳四月,采访组从宜昌城区出发,首站直奔夷陵区樟村坪镇羊角山村,去探寻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车下高速,在深山老林中七弯八拐,盘旋而行。仅用了个把小时,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一个小地名叫“仓屋垭”的地方。

  “这就是黄柏河的源头。”顺着村委会主任王宗刚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对岸的石壁上,“黄柏源”三个红色字掩映在翠绿丛中。

  在记者的想像中,源头应当是“清泉石上流”,但这里却看不到如此景象。“枯水季节就是这样,前面就能见到溪流。”王宗刚解释道。往下游走了二三公里路,我们果真见到了潺潺流水,清澈见底。

  “黄柏河流域已被立法保护,你知道吗?”对于记者的提问,王宗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知道。我们在村‘道德讲堂’上宣讲过保护条例,可以说家喻户晓。”

  “作为黄柏河东支流源头所在地,村里出台了哪些保护措施?”一路上,我们边走边采访,聊个不停。

  “我们的措施多着了。比如引导沿岸农民对坡地实行停耕还林,对耕地实行改良,推广种植药材。”提起水源保护,王宗刚似乎很自信。他解释说,药材生长期一般两三年,这期间不必深耕,也不用施化肥、打农药,比种苞谷和土豆等农作物强多了,几乎没有什么污染。

  “你们看,这就是白芨,加起来种了六七亩。价格好的时候白芨每亩可收入20多万元,其他普通药材每亩也能收两三千元。”提起种药材,一组村民史光军打开了话匣子。他分析说,自从改种药材,我们就没用过化肥,农家肥也上的少。药材一般不吃肥,像白芨上肥多了还起反作用。现在我们村七成耕地都种上了药材,既减少了氮磷钾的排放,又增加了收入。

  “在农村,垃圾处理是个难题。作为水源地,你们是如何破解这道难题的呢?”围绕我们的采访主题,记者步步深入。

  “这还得从村里禁鞭说起。”王宗刚接着讲了个故事。那还是2015年春,村里发布禁鞭令没几天,赶上退休教师陈国祥的儿子结婚。他是远近闻名的知客,人情特别大。如果不从他家突破,禁鞭就会成笑话。村干部登门做了四五次工作才奏效。婚礼当天,村里派人在进入陈家的路口设卡,硬是拦截了两卡车鞭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6年春节,该村为了禁鞭,出了一条政策:凡是春节不燃放鞭炮的,村委会给每人发一壶食用油、一袋大米。村里为此虽然花了40多万元,但从此再没听到过鞭响。

  “过去河溪边到处堆的是鞭渣子,遇到夏天涨水才能冲走。”五组村民黄朝军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从去年开始,村里给每户都发了垃圾桶,和城里一样有专人清运。村民都与村里签订了环保公约,不能向溪河乱倒垃圾,还要保持屋前屋后清洁卫生。

  一路走来,我们的确没有见到小溪边有垃圾。在一组村民林晏词家歇脚时,我们看到柴房边有个塑料垃圾桶,桶内还存有少许生活垃圾。“这是村里发的,隔两天就有人上门清运,省我们好多事。”林晏词介绍说。

  “还有件事,说了你们可能不会相信。我们村‘两委’通过引导农户算经济账,让他们逐步认识到了‘养猪污染水源还不赚钱’的道理,现在几乎都不养猪了。”王宗刚的这番话,很快得到了证实。

  “不养猪了,你们吃肉怎么办?”在一组村民陈万里家采访时,记者不解地问。

  “我们好几年就没养年猪了,吃肉随时到村头去买。过年就到集镇上去批发。再说,村里还有一个畜牧场,年猪肉有保障。”陈万里说这番话时,似乎有些得意。

  听说村里有个养殖场,我们要求去现场看看。车行10多分钟就到了。“茶观园野猪专业合作社”的牌子悬挂在正门,特别显眼。

  “这底下是个沼气池,连接养殖场的下水道。厂内污水全部收集到这里,生成沼气,实现循环再利用。”向我们介绍情况的是合作社负责人余道鹏。

  “尽管这个养殖场是村里仅存的一个,对污水也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但毕竟地处核心保护区,离水源地太近,还是得搬迁。这项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不会拖很长时间。”村委委员王文波表示。

  采访快要结束时,樟村坪镇水利站站长柳林祥感慨地说,黄柏河东支流长达100多公里,要管好不容易。除了坚持河长制,村里还聘请了8名信息员,随时报告破坏水源的人和事。前不久我们办理的西岔河非法采砂案,就是村里信息员提供的线索。

  是啊,保护“生命之水”,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事实上,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记者 田云兵 付章良 黄善国 杨 婧)

 




  相关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2 www.sanxia.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三峡宜昌热线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11189号-2
免责声明:三峡宜昌热线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
热线客服E-mail: webmaster*sanxia.net   三论客服E-mail: bbs*sanxia.net (发邮件*号请改成@)
关于我们 - 隐私权保护 - 信息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