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元(左)正在空中作业 (记者 杨春艳 摄)
连日来,烈日炙烤着大地,阵阵热浪几乎让人窒息,在高温的“烘烤”中,伍家岗长江大桥施工现场的钢筋混凝土魔力尽显,散发出的热量弥漫在四周,工地仿佛一个大火炉。
7月24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伍家岗长江大桥北岸施工现场,江面宽阔,虽有微风,却丝毫感觉不到凉意。脚踩在钢板上,薄薄的鞋底里传来阵阵灼热,烫得脚生疼。建筑工人们顶着烈日施工挥汗如雨,豆大的汗珠滴在地上,一会儿就干了。记者走进建筑工人中间,见证高温下的劳动者工作的艰辛。
工地好似大火炉
天天摸钢筋手被烫出老茧
上午10时,太阳威力无穷。江边工地上,一个巨大的主塔矗立在岸边,一群工人在主塔四周忙碌。
“工地温度比地表温度高,为了防暑,我们错峰作业,现场施工时间调整成了上午6:00-10:30,下午3:30-7:30。”伍家岗长江大桥项目副经理曾韬告诉记者,在太阳的“烤验”下,钢筋混凝土散发出来的热度弥漫在四周,工地就像一个大火炉。“在拧螺丝的那个工人就是老陈!”
顺着曾韬的手指的方向,记者看见高高的铁架上坐着一位汉子,手拿扳手拧螺丝,汗水不停地往下淌,他时不时地用衣袖擦汗。交谈中得知,这位工人名叫陈长元,他是这里工人们的头,51岁的他已跟架桥打了20年的交道,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手,由于长时间的暴晒,他的皮肤成了绛红色。去年,他带着几名老乡来到了伍家岗长江大桥,大部分工人都有上十年的路桥建设经验。
陈长元穿梭在铁架中间,一会儿扎钢筋,一会儿烧电焊,不停变换“频道”,在各个工种之间来回转换,豆大的汗珠爬满了整张脸。
“为了把流的汗水补回来,每天都得喝十几斤水。”陈长元告诉记者,平台上的每根钢筋都热得发烫。“刚开始手会破皮,这些年天天摸钢筋,手上有茧,戴上手套已经不怕烫了。”
钢筋混凝土温度高
人在其中好似“铁板烧”
“老陈,快来装模!”作为一名全能手,陈长元随叫随到,各个工种都能干。循着工人的叫声看过去,工地一侧,几位工人正在忙着组装钢筋搭建20米高的“铁屋”,记者走上前去,阵阵热浪扑面而来,脸上的汗珠滚滚而下,而铁架上的工人全副武装,长袖长裤手套帽子一应俱全,背上的衣服浸满汗渍。
“拼装爬模是个技术活,温度也比主塔上高多了。”陈长元说,在主塔上施工,阴凉处比较多,空中凉风习习,让人十分舒服。而爬模全是铁制的,散发出来的灼热扑面而来,让人汗如雨下,脚下,钢筋混凝土“按摩”双脚,人在工地,仿佛“铁板烧”,还不用“翻面”。
记者摸了摸爬模铁架,手条件反射地赶紧缩回来,阵阵灼热传遍全身。“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是工友们最难受的时候。”陈长元说,地表温度高,加上太阳暴晒,在桥面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晚上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脱掉厚厚的工作服,冲个凉水澡,再吃上半个西瓜来解暑。”
汗水浸得眼睛雾蒙蒙
鞋子被烫坏,俩月便要换鞋
作为宜昌人,陈长元修建过宜昌长江公路大桥,这次带着兄弟们回到家乡架桥,他格外卖力,力争让大桥早日建成通车。
记者看到,工人们在阳光下干得热火朝天,汗水顺着安全帽往下淌,工作服因为被汗水浸透一直紧紧地黏在身上。记者站了十分钟,地面烫得脚无处安放。高温作用下,工地上的钢筋、模板、电焊、水泥已被晒得烫手,工人们不得不从早上起就戴着手套干活。
“这次能够回到家乡,为伍家岗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出力,我感到很高兴,我一定要把家乡的大桥建设好!”陈长元告诉记者,他干了20年桥梁工人,在自己退休之前,能够为家乡的桥梁建设出力,让他感到很高兴,他一定要把好大桥的安全、质量关,为家乡人民交出一份合格、满意的答卷。
高温时期,工人们的“解放鞋”也不耐穿。陈长元说,因为工地温度太高,鞋子穿一两个月后,鞋底就磨坏烫坏无法再穿了。(记者 杨春艳 通讯员 杜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