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有条黄柏河,微风吹拂荡清波,绿草茵茵树婆娑,草丛藏着小花朵;宜昌有条黄柏河,河水清幽鱼肥硕,船儿悠悠荡小曲,慢摇自在好生活……”这是诗人的浪漫憧憬,也是市民的美好向往。
然而,黄柏河流域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矿产资源开发持续,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粪水的污染严重,水体总磷含量超标,水库水质下降……水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近年来,黄柏河沿线党委政府在流域治理方面采取了大量有效措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像磷矿企业点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等还不同程度存在,治理“不平衡、不稳定、不深入”的问题也有待克服,这些都应引起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如何让承载生命之重的黄柏河清流永续?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保护水源地”从此开启了“有法可依”的新局面。
思考之一:矿井涌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点污染治理不平衡、达标不稳定
“总磷入河量最大的是工业污染源。”这是远安县环保局去年委托中环国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对县内黄柏河流域污染源进行普查后得出的结论。
黄柏河流域内的磷矿企业主要分布在东支流域上游地区。东支流域现有采矿企业54家,选矿厂5家,去年磷矿开采总量达1000万吨。由此可见,磷矿开采业在当地的经济地位短期内无法替代。
其实对于磷矿企业的排污如何治理,企业自身及监管部门都心知肚明,关键是要舍得投入。各党委政府要引导和鼓励黄柏河流域内工矿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展废弃物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
三宁化工挑水河矿区是去年才投产的磷矿开采企业,他们对矿井涌水进行收集后用于洗矿,然后经过二级混凝沉淀后达标排放。该企业所采的磷矿直接输送到车间洗选,然后装车运走,没有扬尘产生。厂区的生活污水也是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挑水河是家新企业,实现了治理与建设同步,而黄柏河流域内的其他磷矿企业,大多是传统工艺,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废物排放的任务很大,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随着“黄柏河流域内实行矿山项目审核及矿产开采总量与水质挂钩制度”的落实,磷矿开采企业必须走“转型升级”的路子,否则,污染治理不达标,开采指标就要核减,效益也就要跟着下滑。
记者了解到,夷陵区已启动对管家河、西岔河、董家河3条流域内12家治污不达标的磷矿企业的核减,这些企业下半年开采计划将减少36.9万吨。这种“生态补偿机制”如果真正落地落实,促进作用应该是明显的。
检验磷矿污染治理的好坏,主要看排放是否达标。市里聘请市水文局对黄柏河流域内18个水质监测段面进行监测,由于“第三方”同属水利系统,多少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如果改由环保部门监测,似乎更科学、更权威。
如何匹配流域水质与企业排放的标准?如何实现在线监测全覆盖?如何保证监测的权威性?如何发现问题快速处理?这些都需要落到实处,不能有任何虚假。像远安县环保部门对涉磷企业“每周现场督察”“企业每日报图”等即时监管措施,就值得学习和借鉴。
记者在还了解到,有些已关闭的矿井污染治理处于“几不管”的状态。业主已不复存在,无责可追。镇村两级有治理责任,也有治理愿望,但苦于缺乏资金,无法治理,处于“两难”境地。像这种状况,相关部门应尽快拿出解决办法,彻底根治。
思考之二:畜禽养殖粪水及农村生活污水直排不可小觑,应加速推广微处理装置
通过调查监测分析,黄柏河流域远安段特征污染物是总磷,其中工业污染源占63%,农村生活污水占29%,农业地表径流占7%,畜禽养殖占1%。夷陵区境内的黄柏河流域段特征污染物也是磷,具体指标与远安也相差不大。
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污染,目前解决的办法就两种:一是推广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二是建钢筋混凝土式的“发酵池”。这两种方法在流域沿线尚未大面积推广。
樟村坪镇计划今年在黄柏河流域沿线农家首批推广100多套微处理装置,但目前还没安装到位。嫘祖镇在西河村试建了两个发酵池,最大的一个可处理11个农户生活污水,但也处于试验阶段。
推广这两种治理方法难点在哪里呢?调查发现,一是资金投入大。一套生活污水微处理装置在1.2万元到1.5万元之间; 简易“发酵池”,一户一建至少也得两三千元。
其次是装置埋入地下,需要留预埋口,设计复杂,工程量大。而且微生物处理产生大量污泥,如处理不当,有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建“发酵池”虽然投资并不算大,但土建工程量也不小。
从监测情况来看,畜禽养殖粪水对流域的污染占比只有1%,但却不可小觑。基层干部普遍认为,治理畜禽养殖,就是两个办法,有实力整改的养殖户,按照标准化建沼气池、化粪池、堆粪场,进行雨污分流,直至达标排放。
对无法进行整改的畜禽养殖户,就只剩一种办法:关停。嫘祖镇今年就对流域沿线的畜禽养殖户动了“手术”,督促整改了12户,关停了3户,但后续任务仍然艰巨。
樟村坪镇角尖村的办法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不养猪,平时吃肉到村头猪肉摊上买,鲜肉腊肉都有。到了年关,由镇村组织供应年猪肉。这种方法自然是一劳永逸,但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就很难“复制”。
思考之三: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广、变数大、过程复杂、难以控制,必须加大力度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污染。
黄柏河沿线的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问题还是化肥、农药施用不当。测土配方施肥虽然已在农村进行了试验推广,但还没有实现真正广泛应用。有部分农民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还在滥用禁用化肥和农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认识不足,防治意识欠缺。总认为自己种了一辈子田,都是这么用的肥和药,为什么现在要禁止呢?再说,不用化肥,又用什么肥替代呢?不用农药,怎么杀虫呢?
樟村坪镇羊角尖村的做法,有可取之处,值得借鉴。该村引导村民由耕种传统农作物向种植中药材转变。因为种药材不能用化肥,必须施农家肥才有效。大部分中药材无需杀虫,也就无需用农药。
收入也远远高于种植传统农作物。以种白芨为例,一茬需要3年时间才能出售,每亩收入最高可达20多万元。近几年价格有所回落,但每亩也有上十万元收入。
农业面源污染点多、面广、线长,难以监控。基层干部普遍认为,首要任务还是要通过宣传《条例》,增强农民对保护水源地重要性的认识,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这是沿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
其次是流域沿线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慎用激素。控制氮肥的施用量,调整氮、磷、钾的施用比例,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其实,条件好的镇村,可建立激励机制,对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的村民,给予物质奖励。像羊角尖村禁鞭政策那样,农户保证春节期间不燃放烟花爆竹,村委会就给发几袋米、几壶油。这样,比空洞说教效果好多了。
有基层干部建议,在水源保护区可制订并执行限定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严格规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品种及方式,切实加强农药销售与使用的有效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管控,这样必然事半功倍。(记者 田云兵 杨婧 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