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长江一级支流、宜昌母亲河——黄柏河。 (通讯员 张国荣 摄)
随着《水源保护,任重道远莫等闲——“走近黄柏河”系列报道引发的思考(下)》推出,《三峡日报》“长江大保护 清水向东流——走近黄柏河”系列报道圆满收官。
今年初,《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正式生效后,《三峡日报》派出采访组,沿黄柏河东西支流采访。记者们深入水库、河段、码头、矿山、企业,走访干部群众、行业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历时近5个月,行程一千多公里。共刊发通讯31篇、图片25幅、总字数近5万字。
“走进黄柏河”系列报道持续时间长,报道形式新,促进作用大,社会效果好,受到了领导、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大家一致认为,主流媒体在水源地保护的新闻宣传上行动快、站位高、力度大、有创新。
夷陵区樟村坪镇委宣传委员丁琼说,我曾好几次陪同《三峡日报》的记者到企业、农村采访,他们作风扎实,工作细致,让我们很受感动。我们地处黄柏河源头,对“走近黄柏河”的系列报道自然很关注,几乎每篇必读。特别是最后两篇思考性的报道,对我们触动很大。报道中指出的问题针对性强,分析也很透彻,特别是建议很中肯。我们深感治理和保护黄柏河任重道远,还需进一步举全镇之力,进一步强化生态环保意识,把保护水源地这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夷陵区黄花镇委宣传委员秦欣然评价说,《三峡日报》编辑部派出强大阵容采访报道黄柏河流域治理,体现了党报的高度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记者们不怕山高路远,冒着炎热酷暑,进企业、钻矿井;访农家、沾泥土,采访作风扎实。“走近黄柏河”系列报道图文并茂,现场感强,文笔优美,可读性强。报道不仅给人以阅读的愉悦,更给人以反思与启迪。
夷陵区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李重庆认为,《三峡日报》派出最骨干力量,拿出黄金版面,突出报道黄柏河治理成效,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无论是规模、深度,还是持续时间,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在报道形式上,采用直击的形式,文字活沷,现场感强,配以现场美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远安县嫘祖镇委宣传委员杨圣伟感慨地说,黄柏河流域远安段都在我们镇境内,因此治理和保护任务艰巨。这次三峡日报推出“走近黄柏河“系列报道后,多次派记者到我们镇的相关村采访,对我们近年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给予了正面宣传,使我们深受鼓舞。曾经矿渣遍地、污水横流的西河,通过近年来的治理,生态环境大有改善,但仍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会加倍努力,确保一河清水入库。
远安环保局工作人员邓明亮说,读了“进近黄柏河”系列报道后,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将发挥好基层环保卫士的作用,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切实做好黄柏河流域远段的水质监测工作,确保数据准确、监管到位,为实现“清流永续”多作贡献。
远安县民间总河长陈光文深有感触地说,正如系列报道中所说的那样,黄柏河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好起来,消失多年的鱼类重现,渔民钱袋子开始鼓起来。实践证明,还自然以宁静、和谐和美丽,自然就会给予丰厚的回报。
远安新媒体转载本报“走近黄柏河”系列报道后,网友纷纷留言。网友南城一品说,河道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一方面可以调节生态环境,让市民亲近自然;另一方面可以开发夜景,吸引市民观赏。漫步河边,享受清凉,定然心旷神怡。
网友鸣凤山在留言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在长江生态环境修复这条路上,等待我们的仍将是千难万阻。但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综合施策,广泛参与,久久为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记者 黄善国 廖全)
“走近黄柏河”系列报道引网友热议
为了清流永续,大家一起努力
本网讯(记者杨婧)4月18日至今,三峡日报“走近黄柏河”系列报道已推出31篇,媒体、自媒体大量转发,网友们也纷纷留言评论,为流域保护建言献策。
网友光辉岁月说,宜昌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剑指母亲河的生态保护,其决心、力度可见一斑。如何用好绿色发展的“指挥棒”?记者们深入现场寻找答案。从字里行间,我们欣慰地看到,当地政府、部门将总体谋划、久久为功并重,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相信我们的母亲河会越来越清,我们的家乡会越来越好。
网友夷陵王说,夷陵区樟村坪镇是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的源头,也因丰富的磷矿资源闻名于世。没想到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整合磷矿资源,关停多家矿山企业,变“卖矿石”为“卖空气”,还想妙招、出奇招,改善村民的行为习惯,动员全镇共同参与流域保护,给他们点赞了!
网友123456郝国飞说,保护黄柏河人人有责。沿线政府、部门通过推行民间河长、企业河长、家庭河长等,激励企业、群众参与其中。希望能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沿线群众的保护意识,让黄柏河保护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刘玄得也认为,事关生态环保,事关子孙后代,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为一河清水入江贡献自己的力量!
joiceyao、爱老虎油、张三等网友也在留言中表示,宜昌在黄柏河生态修复方面做出很多努力,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多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继续努力,堵住污染源头,让清流永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