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村里需要人帮忙吗?”清脆的女声打破梁山村委会的安静。
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胆怯地向村干部打听。接着,这个穿着朴素的女孩说:“我是贫困户邓昌武的女儿,叫邓玉平。帮扶联系人和村委会帮我圆了大学梦,还帮助家里脱了贫。今年暑假我想来村里帮忙,尽一份心意。”小姑娘的话顿时让我产生了好奇,我决定到她家里听听脱贫故事。
只有5分钟,就到了邓玉平的家。一栋崭新的房子,背靠着山,立在马路旁,房前是一块不大的水泥场地,房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左边是几间猪圈和牛栏,旁边还配套了一座水窖,不时能听到一两声猪的叫唤声。
小邓姑娘的父母邓昌武夫妇迎我们进屋。干净整洁的屋内,摆着电视机、冰箱等家电。
谈起脱贫,邓昌武说:“这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然我们也不会这么容易脱贫。”
今年51岁的他,年轻时做过手术,不能长时间做重活。妻子张必秀 48岁,一直患有严重的腰椎病,也不能干重体力活。女儿邓玉平20岁,刚上大二。2016年之前,邓昌武一家日子过得很窘迫,三个人一直挤在两间土坯房里,连像样的家具家电都没有。3亩多旱地上种包谷、红薯,维持着一家的生活,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一旦遇到旱涝灾害,便会颗粒无收。当女儿上高中后,家里的处境更艰难了。
“虽然是贫困户,但我们从没等靠要,我相信凭双手一定会脱贫、圆梦。”邓昌武自信地说。
住上新房,是张必秀的梦想。随着女儿长大成人,两间土坯房越来越挤,而且还属于危房。建新房就成为这一家子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邓昌武顺利争取到危房改造计划。经村里统一规划,选址在老房子前的公路旁。因这个地方是岩石,建地基的成本得增加5000多元。
“自己的事自己干,再累也有奔头。”为节约成本,邓昌武买来炸药,自己钻孔、炸地基,然后一锄头一铁锹地挖、铲、平,连续干了一个月。地基建好后,夫妻齐上阵,仅用时2个月,120平方米的新居落成,还新修建了猪圈和水窖。
上大学,是邓玉平的梦想。山区农村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2016年考上湖北商贸学院,也是她刻苦的结果。邓昌武夫妇也非常高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女儿读完大学。”为凑够2万元大学费用,邓昌武远赴新疆打工。起早贪黑,专干苦活脏活,在新疆的半年,他挣了2万多元。返乡后,他又在周边工地做小工。帮扶联系人和驻村工作队则送来了1万元助学金,还为邓玉平协调落实了大学期间每年资助5000元的爱心企业。“是帮扶联系人和村委会帮我圆了大学梦,毕业后我想回村工作,为家乡做点贡献。”邓玉平说。
堂堂正正奔小康,是邓昌武的梦想。梁山村山高无水,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不少贫苦户都存在等靠要思想。但邓昌武没有,“别人都能富起来,我为什么不能!”邓昌武决定从自己擅长的养殖入手。他申请了1.5万元扶持贷款,购买了一头能繁母牛,还扩大了养猪规模。同时,加入了村木瓜专业合作社,发展木瓜种植2亩。当宜昌交旅集团计划投资开发梁山旅游的消息传来后,邓昌武夫妇筹划开办农家乐。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张必秀顺利办下营业执照。2016年10月,“张阿姨农家饭庄”正式营业。当年底,农家乐创收2000余元。同年,出栏生猪17头,仔猪10头,收入4万余元。
不仅顺利脱贫,而且步入小康,梦想实现靠什么?
“就是干呗!”邓昌武干脆地回答。
是的,要实现梦想,除了实干,没有捷径可走。“这两口子的勤劳、肯干远近皆知,他们曾经在个体户家帮忙搓棕绳,经常做到半夜。”梁山村治调主任彭主任说。
问老邓还有什么新的梦想?他答:“打算再买几头能繁母牛,扩大木瓜种植面积,办好农家乐,发展民宿,吸引更多游客来梁山旅游,为全村整体脱贫出一份力。”
曹世清(市委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