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发明(中)带着青龙村舞狮队演出
 徐发明在表演“高跷舞狮”
三峡热线网讯(责编随风)晚清时期,在夷陵区龙泉镇柏临河中游一带,高跷就与“狮子”结下不解之缘。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夷陵“高跷狮子”形成“高跷+舞狮+杂技”的表演形式。
对于74岁的徐发明来说,这辈子最爱的就是“高跷狮子”,他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深深地融进惊险刺激的一招一式和独具特色的精彩唱词中。
作为市级非遗项目“高跷狮子”代表性传承人,他不断精进研习,展现传统高跷技艺,更不遗余力地传承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学习“高跷狮子”。
“接触高跷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徐发明的父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民间艺人,多项民间技艺都很在行。小时候,徐发明觉得父亲踩上1米左右的高跷很好玩,便“依葫芦画瓢”,用木棍把脚绑起来练习。
12岁,徐发明正式跟随父亲学习吹打乐、踩高跷、舞狮、划采莲船等民间艺术。“人站在高跷上,不仅要把握好身体的平衡,还要自由支撑被绑住的左右脚,弄不好就会栽跟头。”徐发明说,刚学习踩高跷时,小腿肿胀、脚板被磨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一次摔倒磕掉了两颗门牙。
但徐发明有着极强的韧性,摔倒了就爬起来接着练,一边练一边想,找到窍门。经过勤学苦练,徐发明成为文武兼备的高跷艺人,能将几近失传的“单鞭救主”、“两朵金花”等15个高跷武艺完整地表演下来。
改革开放后,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复兴,青龙村的高跷技艺再次活跃起来,成为民间新春娱乐的重要项目。上世纪90年代,徐发明与一班民间艺人正式成立青龙村高跷狮子队,参与到各种公益演出中来,传承龙泉高跷技艺,“那时候外出表演是没有报酬的,我们都是凭着兴趣爱好在传承发扬这门传统民间艺术。”
高跷技艺不仅考验技术,也考验应变能力,能做到文武兼具、能演能唱,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徐发明就善于挖掘生活的细节,让高跷技艺更贴近群众。
有一年,徐发明带着青龙村的高跷狮子队到小溪塔演出,恰好看到公安干警抓了个小偷,他踩在高跷上自编自唱:“有人懒得干农活,只想打牌和赌博,钱输光了就偷摸,监狱里面把牢坐”。即兴发挥,极具教育意义,收获现场千名观众的阵阵掌声。
对于徐发明来说,踩上“高跷狮子”,便是一辈子的缘分,60多年来他始终活跃在“高跷”之上。
现在,徐发明的主要工作是担当高跷狮子队的顾问和指导。“要让‘高跷狮子’更好传承下去,一定得让它富有时代气息,而且更接地气。”徐发明介绍,在夷陵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他将高跷狮子进行形体修整,请来专业老师编排舞步,创新改良后的“高跷狮子”观赏性更强。
如今,“高跷狮子”成为龙泉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文化底蕴。“希望更多的人来看‘高跷狮子’,期待更多的人来学‘高跷狮子’。”徐发明说道。 |